【摘要】特征幾何理論是生成音系學在80年代關于音段內部結構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這一理論經過20年來的不斷發展和修正,現已成為生成音系學的主要理論之一。本文從這一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主要理論主張及其應用等幾個方面進行概述,以使我們對這一理論有所了解和認識。
【關鍵詞】特征幾何理論;特征樹;音段同化

1.引言
特征幾何理論(feature geometry),亦稱特征架構理論1,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發展起來的音系理論,其中心思想是把音段的區別性特征分門別類,組成一個樹形的結構(即特征架)。近十幾年來,音系學家們圍繞這個特征架的結構,內容,及其在整個音系表征系統中的功能進行了大量的探討。探討的內容包括架構上應設那些特征,特征與特征之間有哪些關系,如何運用特征結構來表征自然語言的音系行為等等。本文將綜述特征幾何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并簡略介紹該理論的重要主張及其應用。
2.特征幾何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1968年,喬姆斯基和哈利(Chomsky amp; Hallle)合著的 《英語音系》(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以下簡稱SPE)一書正式出版,該書首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以偶值的音系特征為基礎、以規則為主體的生成音系學理論。SPE 在音系學界影響巨大,為生成音系學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因而被稱為生成音系學的標準理論。但從70年代起,隨著語音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對SPE理論進行研究和修正,并提出各種新的理論。特征幾何理論就是針對SPE理論中的一些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新的音系學理論。特征幾何理論認為SPE理論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SPE線性音系表征不足以充分說明音系結構的復雜性:SPE理論區別于傳統語音學。傳統語音學講發音特征,把發音特征分為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發音部位指氣流受阻之處,發音方法指氣流成阻和除阻的方式與聲帶是否顫動等。SPE理論則不區分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都叫作特征。SPE模式的分析框架包括音系部分和語音部分。音系部分包括音系(底層)表達和語音(表層)表達兩個主要層面以及連接兩個層面的音系規則。音系表達和語音表達的基本單位是區別特征,這比傳統語音學對語音的描寫更加接近自然。音段是由特征矩陣2構成的,矩陣內的特征沒有結構關系。SPE模式中,表達是線性的,即所有的成份出現在同一音層上。重音、聲調等超音段特征也被視作音段成分。其區別特征系統主要包括一套以發音機制為基礎的偶值特征。
70年代,一些音系學家在對聲調、重音、音節等超音段的研究中發現,SPE 所提出的音系結構線性表征方法不能充分說明音系內部結構的復雜性,為此提出了以自主音段音系學、節律音系學和依存音系學為代表的非線性音系表征理論。傳統語音學講發音特征,SPE理論講區別特征。非線性音系學的特征幾何理論與這兩者都有繼承關系,但又有發展。
(2)SPE模式中,音段是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特征集。這種假設在分析某些涉及若干個特征同時擴散的音系過程時遇到了困難。對若干個特征同時擴散現象的研究導致產生了以音段結構為研究對象的特征幾何論。
總之,SPE認為音段是由區別特征組成的一個無序集(unordered set),特征與特征之間沒有任何關系。Clements(1983)與Sagey(1986)提出的特征幾何理論認為音段中的特征按層次組成一個樹形圖。這樣一種模型可以更好地對同化等語音現象進行說明。王志浩(1983,1995)還將這一理論結合獨值特征提出了獨值特征架理論,用以對漢語普通話進行分析,引起人們的重視。
3.特征幾何的主要理論主張
特征幾何理論是生成音系學在80年代關于音段內部結構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這一理論得名于Clements(1985)的論文《音系特征的幾何》。其主要理論主張有:
3.1 器官和特征
SPE不區分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都叫做特征。特征幾何說認為:從同一時間能否同時選擇看,發音要素首先應分為主動的發音器官和發音狀態的特點(含被動發音器官和方法)兩大類,分稱為器官(articulator)和特征(feature)。把發音要素分為器官和特征兩大類是特征幾何說的基礎。
器官受控于不同的肌肉群,是彼此獨立的。器官有喉,軟腭,舌根,舌體,舌前,唇共6個,6個器官可以同時主動地動作。
特征是某群肌肉的一種或數種狀況之一,因而一個特征總是與某些特征相互排斥,如舌體的前與后排斥,高與低排斥。彼此排斥的特征形成對立的一對,這是偶值特征的生理基礎。如[±圓]受控于唇,所以一個音段是圓唇就不可能同時又是不圓唇,而[±前]受控于舌體的頷骨肌,[±高]則受控于舌體的舌骨肌,所以圓唇音段也可以同時是前的或后的,低的或高的。發音特征又分為兩類。一類不限于只與一個發音器官有聯系,稱作“器官自由特征”;另一類只與某一個發音器官有聯系,稱為“器官黏著特征”。3
3.2 特征樹
美國音系學家Clements于1985年首先提出,特征與特征之間具有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可用有層次的樹形圖來表示。樹的頂點代表整個音段的根節點;根節點制約著若干個高層次的次位節點,或者叫類別節點,對應于發音器官,沒有正負值;這些次位節點又分別制約著一組終端成分,終端是具有正負值的特征。從邏輯的角度看,特征幾何模型的必然結果是所有的特征以分枝樹形的方式相互聯系著,每一個特征在樹形結構中都有各自的位置。這種方法使所有的特征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音段結構體。

1986年Sagey 發現Clements 根據特征的功能得出的特征的聚合構架,與實際發音的生理結構有對應關系:經常在一起變化的特征往往隸屬于同一個發音器官,或是鄰近的發音器官,不在一起變化的特征則不具備這種關系。
4.特征幾何理論的應用
本文討論的主要是特征幾何理論在解釋語音同化現象中的應用。音段同化往往表現出兩個特點:(1)根據OCP原則——強制非同值原則,與同化過程相關的音段共享某個或某些語音特征;e.g.Important[+labial],dogs[+voiced](2)同化過程涉及的往往是一組語音特征。在SPE模式中,音段是一個沒有結構狀態的特征集。顯然,處于無結構狀態的特征集以難以解釋某些同化過程同時涉及若干個特征現象。這一問題的提出導致了以音段結構為研究對象的特征幾何理論的產生(Clements 1985,Sagey 1986)。特征幾何理論認為特征與特征之間可用有層次的樹形圖來表示。這種樹形圖可以更好地表示音系規則和制約條件中哪些條件經常一起出現,形成組合,因而能對同化現象作出更好的解釋。
5.結束語
特征幾何理論是80年代產生的有重要影響是音系理論之一,該理論以其高度的形式化和在漢語分析上的可操作性引起音系學界的注意。特征幾何以語音產生機制為基礎,但在次位節點和終端成分的歸屬等具體問題上,研究者的意見并不一致,還有待于人們對這一理論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應用。
參考文獻:
[1]Carlos Gussenhoven,Haike Jacobs.Understanding" Phonolog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72—186.
[2]George N.Clements.The geometry of phonological features.Phonology Yearbook,2[C].1985:225—252.
[3]John Clark,Colin Yallop.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381—383.
[4]毛洪波.徐州話兒化現象的特征幾何分析[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3(3).
[5]王洪君.漢語非線性音系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67—186.
[6]王志潔.獨值特征架[J].外國語言學,1995(1).
[7]趙忠德.音系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6:124—148.
注釋:
①有的學者認為Feature Geometry一詞該譯作特征架構,而不是特征幾何。如王志潔(見王志潔.獨值特征架[J].外國語言學,1995(1).)本文并不特別區分這兩個譯名,都使用“特征幾何”這一詞。
②英語輔音音位特征矩陣:

器官自由特征有:[±輔音][±響音][±持續][±刺耳][±邊音]
器官黏著特征有:喉頭特征:[±緊帶[±松帶][±展聲門][±擠壓聲門]
軟腭特征:[±鼻音]
③舌根特征:[±前推舌根][±擠壓咽腔]
舌體特征:[±高][±低][±后]
舌前特征:[±齒齦橋前][±面狀][±舌下腔]
唇的特征:[±圓][±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