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顧名思義是研究生物體中的化學進程的一門學科,常常被簡稱為生化。生物化學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它是研究生命物質的化學組成、結構及生命活動過程中各種生命科學化學變化的基礎。而對于化學生物學來說,則著重于利用化學合成中的方法來解答生物化學所發現的相關問題[1]。
生物化學當然與教學實驗分不開,理論是基礎,實驗是提高。生物化學實驗目的在于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結果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和嚴謹的實驗素質,加強學生對生物化學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從而為今后獨立進行課題研究和生物教學打下堅實基礎。只有理論的教學當然是不完整的,但是,現在學校里開設的生化實驗卻不怎么令人滿意。現行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在“學習知識、驗證理論”等方面是可取的,但這種以驗證生化過程為主的實驗,教學目的過于單一、教學方式高度“程式化”,已不能適應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也不能適應現代生物化學的研究與發展,也不能滿足學生掌握新技術新方法的要求。與理論教學相比,加強學生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生物化學教學模式中,實驗課教學存在以下明顯弊端[2]。
傳統的教學考核和評價體系導致學生普遍重理輕實驗,即重視理論考試,而把實驗課看作分量極輕的平時成績來完成;在實驗課教學過程中,通常以教師講授為主體,學生被動實施,“照方子抓藥”,實驗課結束后草草謄寫實驗報告,對實驗原理,設計思路及方法的局限性等思考較少,實驗教學效果不佳;部分學校在教改過程中通過壓縮實驗課的課時來達到壓縮生化課時的目的;生物化學知識更新速度很快,新方法新技術不斷涌現,本校原來的本科實驗內容陳舊,技術單一,不能滿足現代教學需求,實驗室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儀器與試劑不配套,儀器校準不到位,不注重儀器保養等問題。以上所述弊端嚴重制約了學科的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需要,必須進行改革。為了提高生化實驗教學質量,我結合自己在生化實驗中的實踐,就相應的改革方法進行詳細敘述。
一、就學院而言,更新實驗內容,建立新的實驗和考核體系
生化實驗要根據學科的發展、現代技術的應用、實驗條件的改善,不斷更新實驗內容。首先,將新的實驗設備運用到學生實驗中,讓學生掌握最先進的儀器。其次,將小型實驗設計為綜合型實驗。比如,以前開設的pH和溫度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激活劑和抑制劑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酶促反應Km值的測定,這幾個實驗可以作為綜合性實驗“酶促反應動力學研究”來開設。第三,打破原有格局,創新實驗管理模式,實行開放性教學。開放性實驗教學能使學生從被動變主動、從受束縛狀態變成較自由的狀態,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性實驗要在時間上實行開放,一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查閱資料、理解和消化實驗原理,二是實驗室全天候開放,學生可以在開放時間的任何時間段進行實驗。并且允許學生自己進行小型的科研活動,在一定范圍內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物品,獨立完成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動手能力加強了,而且充分體現出了學生的才能和創新意識,能夠學到真本事。第四,加強實驗教學的師資力量,提高教師隊伍的科研水平[3]。好的教師能夠選擇綜合性強、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實驗項目,有足夠的經驗應付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還有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設計、完成實驗。一只優秀的教師隊伍會提高整個學院的教學質量。第五,改革考核和評價體系,例如不再要求學生單獨的寫報告,而是將自己的實驗報告以若干次口頭報告完成,并進行評價打分,這樣的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實驗積極性,實驗質量也會大大提高。
二、對于教師而言,努力武裝自己,更新自己,調動學生學習欲望,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驗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和榜樣,學生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以教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為前提的,一個不具有較高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的老師是不可能帶領他的學生走上科研和創新之路的。因此,生物化學老師,只有努力進行科研和探索,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才有可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激活學生的思維。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名生物化學老師,要積極的調動學生的實驗積極性。首先,精選實驗內容,調整課時量。老師要明確生物化學實驗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本,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調整實驗課內容,求精而不求多,保證實驗教學具有代表性和先進性。第二,更新教學手段,生物化學實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保證實驗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先進性,讓學生在了解新東西,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認知性,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心精神。教師可以利用開放性網絡平臺,及時引入生物科學領域的新發現,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減少文字,增加圖畫和視頻。教師還要加強對實驗課的重視,對學生的實驗操作及總結及時做出最正確的處理。例如實驗課開始前,老師先檢查一下學生的預習情況,試驗結束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還有,對于實驗報告的撰寫做出嚴格要求,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寫下自己的思考結果,杜絕抄襲的現象發生。
三、對于學生自身而言,努力學好理論知識,準確掌握實驗操作,及時做好實驗總結,為成為一名高素質的科研人才奠定良好基礎
首先,努力學習理論知識,規范自己的實驗操作,及時與教師和同學溝通,做好實驗筆記和總結。第二,常常進入實驗室。對于生物學科的學生來講,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基地,在這里,你能了解課本上沒有的內容,你能更加真實的感受生物學科的魅力[2]。第三,盡可能的參加一些科研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你能體驗到科研的濃厚氣氛,提高自己創新教育的主動性,為成為合格的研究人員打下良好基礎。生物化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必修實踐課,要求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突出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為了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需要高校在長期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探討,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教學途徑來適應學科地建設和發展。實踐表明,在生物化學實驗的教學中,首先要加強實驗室的教學力度,改善實驗條件,建立完整的教學體系;其次要精選實驗內容,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最后,建立完整的考核體系,鼓勵學生多參與,多動手,多思考,重視學生綜合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隨著實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一定會涌現出更多更好的探究性實驗教學方法,進一步促進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古練權.生物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張部昌,余嗣明,李平生.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生物學雜志,2008,25(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