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圍繞如何培養應用型經濟類人才的教學方式改革問題進行探討,擬提出一些建議:發揮教師個人特長、教學方式改革重在激發、教學改革要抓住要點、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對教學的影響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希望對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教學方式;激發;改革

培養應用型的經濟類人才,就是要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法,以便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不斷獲取新的知識和提高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個性和才能的全面發展。同時,在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堅持真理、敢于懷疑和批判的科學精神。大量的教育實踐活動也表明,教學如果缺少了適合學生特點和教材內容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就差,教學任務就很難完成。可見,教師正確地選擇和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事情。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的教法,也包括學生的學法,教法和學法都不可能一成不變,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教學方法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或進行適當的改革。培養應用型經濟類人才的教學改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個人特長
教師的教學是一種精神勞動,一般的說物質產品要求標準化、規格化,而精神產品則是個性化,因而教師的勞動必然要體現出各自的特征。這是由于每個教師的思想、氣質、知識結構、審美情趣和教學能力不同,針對不同的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在從事教學活動時,在方法上都有自己的選擇和側重的角度,都要采取自己得心應手的方式方法,創造出自己的授課路子和風格。不同的教學特色和授課風格可以并行,不應嵌在一個框子里,只要是效果好,質量高,就是好方法。教師學習外地教學經驗和本單位他人的教學之長,目的是從中取得借鑒,訓練自己的教學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注意的是,學習別人不能照抄照搬,一切率由舊章,更不能脫離自己的實際,拋棄個人的特點和優勢,在形式上東挪西借,搞花樣翻新,爭奇弄巧,嘩眾取寵。否則只會落得個邯鄲學步、實得其反的結局。這勢必影響教學方法改革的深入。需要的是結合自己的實際,研究創造出自己的適用實效的方法,調動起學生樂學的積極性,扭轉當前教學質量低下的問題。要看到我們每個教師在教學上都有自己的長處、自己的優勢、自己的方法。基礎較差的教師,也不是一無是處,不能盲目自棄,單純比葫蘆畫瓢地摹仿他人。但也不能固步自封,破不了陳規,無所改進,應該在發揮自己優勢的基礎上,勇于探索,大膽革新。也需要知道,一個人的創造,不管他自己意識到與否,都是在既定的,即是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從他人的經驗和積累中獲得的。重視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不能把共性的東西一腳踢開。也就是說,個性不能離開共性而存在,不管哪種風格和特色,都要受一般教學規律和總原則的制約。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教學理論,既有一般教學規律和形式的探索,又不限于一法,不拘一格,在尋求共性的同時,保留自己的授課風格,發揮個人特長,教出自己的特點。
二、教學方式改革重在“激發”
教學過程是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過程,也是學生對教學形式和內容進行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一系列加工處理,在頭腦中建立暫時神經聯系,形成一定經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如果學生對教學內容缺乏興趣,沒有學習動機,學習目的不明確,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難接受有關的知識信息,形成暫時聯系系統和經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此話是很有道理的.因此,現代教學方法改革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的作用,并努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例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法”,我國教育界創造的“憤悱情境教學法”、“問題引導法”、“設疑教學法”、“引言激興法”等都反對學生呆讀死記,特別注意在教學中啟發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大腦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主動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啟迪創造性的目的。
教學方法改革改什么,有哪些內容?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方式還是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討論、習題、實驗、實習等。調查估計,高等學校中大約有一半課程的課堂教學學生不滿意。最主要的弊病是呆板、單調,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一言堂,照本宣科,把教學大綱規定的知識內容單向地灌輸給學生,而不問學生接受如何,如同“填鴨”。這就是所謂“注人式”教學。學生對上這種課不感興趣,提不起精神。好學生被動地記筆記,不動腦筋;差一點的上課打瞌睡、看閑書、寫短信、玩游戲,更膽大的干脆逃課。且不說這里還有教師上課內容過于艱深,學生根本聽不懂;條理不清、沒有重點、平鋪直敘、語言難懂等問題。其次,是師生之間沒有互動,教師教、學生學,相互很少交流、教師不知道學生姓名,除了通過考試,也不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談不上因材施教。
因此,教學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標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他們自學能力的提高、啟迪他們提出問題的創新思維、錘煉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貫徹因材施教原則,既能針對全班學生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又能區別學生個性給予特殊指導,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與潛力。這是很高的要求。為了實現這樣的要求,就要在教學方法上廢止“注人式”,實施“啟發式”,同時要實行師生互動,課內外結合。
在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上,優秀教師創造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具體方法。例如:問題導入法:教師提出問題和相關背景材料,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得出結論,教師再加以總結,給出準確表述的答案。重點講解法:教師只詳細講解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論與方法,從各方面闡述其內容與意義,解釋其演繹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去推演和理解其他次要問題。發現式教學:教師提出一些情景、現象和問題,然后逐一追索,讓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結論,使學生感覺是自己發現了真理,學習興趣和信心大增。研究式教學:教師提出課題,學生參與討論、研究,共同得到科學結果。此外還有稱為“導學式”、“參與式”、“討論式”、“互動式”教學,不同教師有不同稱呼和說法,但方式大同小異。按提出問題方式不同,還有“案例式”、“情景式”等區別。這些方法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法的演化。總起來,都可看成是“啟發式”,其總的精神都是要打破教師在課堂上“一言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參與教學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如何適當運用這些方式,決定于課程的性質與內容、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程度、課堂的規模和教師的講授藝術,是非常靈活。多樣的,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一般說來,人數少的課堂容易實行學生參與式的教學,但是,即使對幾百人的教室,有經驗的教師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做到上下呼應,使課堂生動活潑。
黑板書寫與推演,一定的圖片教具及演示實驗是傳統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這些環節是否運用得當對教學效果關系很大。目前普遍采用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教學,對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三維和多維圖形,形象地展示情景都有很大好處。但像PPT這樣的教學手段,如果運用不當,缺乏邏輯推演過程的展示,反而會妨礙學生的思維訓練。教師板書推演,也是思維過程的展示,可以幫助學生思考。有些教師把講義搬上PPT,課堂上展示PPT,逐片朗讀PPT,課后讓PPT上網,給學生自學,學生課堂上連筆記也不需記,也不會記。這就會誤人子弟。更有教師一個PPT教案多年不變,反復使用,是不負責任的。現在許多學校以教師是否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手段作為教學是否實現“現代化”的標志,硬性規定上課必須使用PPT;聽說PPT不利于學生思維訓練,有的學校又規定數學課不準使用PPT。這都是形而上學,很不恰當的。上課使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應該完全授權給教師,教師從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出發,有權、也有能力決定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改革還涉及多種教學方式的運用和革新。這里包括:課堂講授與討論、習題、實驗、實習和課題研究等教學方式相結合,穿插進行;個體學習與集體研討相結合;以研究或服務項目為主線開展研究式(服務式)的教學方法;以及產學研結合的合作教學模式等。考試、考核方法的改革也屬此列。這些都要根據課程和教學要求,靈活應用。改革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當代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的成果也給革新教學方法提供了一些新的觀念、理論和契機,我們要通過試驗來學習和掌握這些新方法。
三、進行教學方式改革要抓住要點
在過去的教學中,一般是對鉆研教材比較重視,而分析研
究學生則遠遠不夠,由于學生程度不齊,所以首先需要研究學生。需要對學生情況進行認真的分析,分出好、中、差三種類型,從家庭環境、知識基儲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自學能力等方面找出他們各自的學習特點和規律,進而才能做到有針對性的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之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解決的問題。其次是教師的講授要避開傳統教法的弊端,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不能再把學生的頭腦當成容器,讓學生死記硬背,機械的學習,力圖把所有的知識全部塞入學生的腦子里,應側重教會學生理解知識,會綜合運用知識,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第三是加強學法指導,實施愉快教育。教師的作用不只是把知識教給學生,更重要的是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學”,養成樂學的精神。經驗證明,學生有了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如同長了翅膀,增加了騰飛的力量。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改革中必須十分注意因材施教,進行學法指導,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轉變后進生要從“愛”字出發,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在課堂教學上力求做到“教態親切感人,語言豐富動人,形象直觀引人”,使課堂變成師生共同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樂園,使全體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四、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當代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研究說明,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間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相互作用。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理想、情感、意志、性格、氣質等,這些因素雖然不直接參與學生的認知和學習活動過程,難于改變學生的智力水平,但它們是學生智力活動的精神支柱和學習過程的動力系統,因而可以調節教學活動,使之順利地進行,并極大地影響學生智力水平的發揮.“皮格馬利翁效應”已經說明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對學生學習成績巨大的促進作用,此外,堅韌的意志力、積極的情緒體驗、優良的個性品質也都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條件.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洛夫的“暗示教學法”,就是讓學生的情緒處于輕松愉快或無意識狀態下去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我國近年來創造的“問題情境誘導教學法”,也是通過創設問題的情境,誘發學生積極的情緒和情感,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學習并獲得良好效果的一種方法.還有“非智力因素教學法”,更是在激發興趣、陶冶情操、培養意志和性格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智力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的有效方法之一.正象贊柯夫指出的那樣:“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