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邁入21世紀,為了適應我國經濟體制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國家開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進行職業教育教學與課程改革,為此國家頒布了大量有關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政策、法律、法規。在全國職業教育改革大趨勢影響下,反思作為其中一部分的我國聾校中等職業教育課程,其雖然尚具備一定得優越性,但存在問題也日益引起廣泛關注,其暴露的弊端使我們意識到改革聾校中等職業教育課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關鍵詞】就業;特殊職業教育

前言
殘疾人職業技術教育是特殊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殘疾人能夠獲得一技之長,走上殘而不廢,成為自立自強勞動者的關鍵所在。建國以來,黨和國家對殘疾人的教育、就業和生活等問題十分關注,近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飛快發展,國家對殘疾人教育頗為重視,不同層次的特殊教育如:弱智兒童教育、殘疾人職業技術教育、殘疾人高等教育等都有一定的發展。但是總地看來,特殊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仍顯得相形見拙。
一、實施殘疾人職業技術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有關法律的呼喚。早在1994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殘疾人教育條例》就規定:發展殘疾人教育,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方針,著重發展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積極開展學前教育,逐步發展高級、中等以上教育。此外,《中國殘疾人保障法》規定:國家保障殘疾人勞動的權利,并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對殘疾人勞動就業統籌規劃,為殘疾人創造勞動就業的條件。
2、殘疾人群體的現實需要。大力發展特殊職業技術教育,為殘疾人提供完善的職業技術教育和更多的就業機會,是廣大殘疾人的深切渴望和迫切需求。特殊職業技術教育有利于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走向社會,求職就業。但是,由于特殊職業技術教育遠遠落后于社會和教育的發展,大多數殘疾人的文化程度都參差不齊,無法接受統一的職業技術教育。特殊職業技術教育的供需矛盾亟待解決,這就有待于建立一個完整合理的特殊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滿足廣大殘疾人實現自我提升和個人價值的迫切需要。
3、生理學及心理學理論的支持。現代科學使人們具有如下共識:除了有相當腦缺損的人之外,每個人都有一個功能極強的大腦,而且迄今為止,人腦的大部分功能并沒有被開發,即每一個人的大腦都是尚待開發的十分廣闊的疆域。即使有某種身體殘缺的個體,根據心理學上關于“補償效應”的理論,如果有某方面的發展途徑被堵塞,只要心理上能克服頹廢而奮發圖強,就能使他的精神集中到另一些發展途徑,并以超過常人的效果得到補償。因此,針對殘疾人的職業技術教育不僅是可能的,還會收到某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特殊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1、人才培養方案。
1)堅持育人第一。良好的職業道德,較強的職業綜合能力,是特殊教育對象進人企業、適應企業工業需要及自主創業的必要條件。針對殘疾人的職業技術教育首先需要完成的是育人的任務。提高德育工作的時效性,重抓養成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
2)重視能力的培養。堅持“三結合”、“三接軌”的辦學理念,即“校企結合,殘健結合,長短集合”,“與就業接軌,與市場接軌,與世界接軌”,在育人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能力,這也是特殊職業技術教育的重心。特殊學校不能僅僅充當看護或接管的角色,而應為特殊人群的終身發展奠基,授之以漁,訓練職業需要技能,培養學習的能力。
3)普通與特殊相結合。殘疾人的固有缺陷決定了特殊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需要普通與特殊相結合。在育人方面,德育和人生關懷是普通教育;在職業訓練方面,則各不相同。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優勢與劣勢進行分門別類的籌劃,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
4)關注實際市場需求。學校應與各界保持聯系,長期深人研究地區的經濟結構、技術結構、人力資源結構、就業結構,從而預測學校范圍內的人力需求趨勢。有針對性地制定學校計劃和培養目標,克服畢業生結構性短缺與過剩并存的人力資源、職教資源浪費的現象。
2、特殊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殘疾人因殘疾類別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要根據殘疾人群的不同類別來開設與之相適應的專業課程。發揮殘疾人本身的功能,合理開設專業,充分挖掘殘疾人自身的潛力,在技能訓練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流動的加快要求學生具備職業經驗,為跨崗位流動做好準備,因此,需要處理好文化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關系。大力開發和設置綜合課程、模塊課程,通過減少課程科目、增強課程特色來提高課程效益。
3、特殊職業技術教育教學內容與途徑。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差異性決定了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多樣性。例如,聾人的交流困難、容易遺忘的特點使得基礎技能訓練較為困難,學習效率低下。但是他們視覺觀察力超常,理解方式獨特,應該側重形象思維內容的教學,充分挖掘聾人的潛力,在教學上,進行豐富的圖像教學。盲人的思想活躍,接受力強,想象力和表現力非常豐富,應側重有聲語言和手法技能的操作訓練。
4、教學管理與改革。特殊學校要結合教改工作,加強校企合作,明確教改方向,改進教改方式,突出職教特色。首先要加強專業改革和資源整合;其次要加強課程建設和教學建設,保障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最后,要加強實訓研究和基地建設,確保實踐教學的場地。
5、基地建設。特殊學校可以向職業學校學習,通過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辦學模式為特殊學校提供校外基地,進行實地教學和訓練。但是,比起職業學校,特殊學校的校企合作難度更大,阻礙更多,需要校領導充分發揮個人作用,并且做好充足的地方調研工作,尋求合作契機,加強與地方企業的聯系。
6、師資隊伍建設。
1)加快培養特殊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力量。相關教育部門和社會力量要加緊對特殊職業技術教育教師的培養,以滿足特殊學校和特殊人群的大量需求,制定完善的培養辦法和考核標準,使特殊職業技術教育教師的培養、考核、認證、上崗等一系列過程有章可循,逐漸標準化。在發展量的基礎上注重質的培養,避免矯枉過正,多而不精,造成另一種資源的浪費。
2)激發特殊職業技術教育師資潛能。校級領導應當明確特殊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千方百計為特殊職教謀發展,為特殊學生謀出路,充分激發特殊職業技術教育教師的潛能。制定獎罰細則,考核實效,并保障實施,嚴格監督。平時也要注重對這類教師的思想教育和工作輔導,讓他們明自自己工作的意義,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愉快地投人工作。
3)提高特殊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素質。特殊職業技術教育教師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升。首先,要充分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工作內容及重要意義,端正工作態度,樹一立正確的職業觀,滿腔熱情地投人到這項工作中去;其次,面對學生要充滿愛心,面對教學要充滿信心,抱著正確的教學態度對學生進行豐富的人生關懷;最后,教師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力求上進,積極進取,開展特殊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研究,在第一線為這一教育事業提供豐富的實踐研究和理論探索。
結語
職業學校要通過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僅要讓學生及時獲取專業領域所需要的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學會和養成系統觀察、分析的能力和勤于思考、自我學習的習慣;其次要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要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清晰思路、流暢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鮮明亮出獨有的個性;此外,還要培養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要讓學生能夠有效地獲取信息,真誠待人,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樸永馨.特殊教育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周明星等.職業教育學通論[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衛芳盈.我國職業教育康復治療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02第16卷第2期,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