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隨著社會教育體系的不斷深入發展,中職、高職業教育科學有效地銜接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在中高職教育銜接問題上,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經驗,但是還存在很多滯約因素,不利于中高職教育健康、持續的發展。有鑒于此,對我國目前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模式及其具體形式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中、高等職業教育有機銜接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職業教育;銜接體系;銜接方法

引言: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對人才的結構與內涵要求也隨之改變,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實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為事實。如何讓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實現有效銜接,成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推手,已是當前職教、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筆者根據多年從事職教的經歷與體會,結合專門調研,提幾點拙見。
一.我國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教育高低觀念和政策的影響
我國近幾年來高校擴招,使得驟然出現的普高熱、職教冷的現象,盡管高等職業院校對口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但畢竟因數量太少,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缺乏吸引力,嚴重影響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在這種大環境的高照擴招所帶來的影響下,很多中等職業教育現狀更是難以發展,以至于很多民辦的中等職業院校難以維持生存和發展。
1.2實際教育中培養目標不明確
中等職業教育以初中生為生源,這些學生基礎知識較弱,因此,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技能型的初、中級實用型職業人才。而高等職業教育以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和普通高中生為生源,這些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或者職業技能,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管理型和應用型的中高級技能型的技術人才。
可見,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基礎,高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高層次,是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但是實際上,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確定并不具有延續性。兩者相互的影響也不大。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的確立更多的以就業為導向,輕基礎、重專業;輕理論、重實踐;輕理解、重操作。一切圍繞就業,只要求學生會做,培養出來的學生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這些學生很難再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即使進入高等職業院校,這種中等職業院校學生養成的學習習慣很難適應高層次的培養,也很難實現被培養成高層次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標。而現實中的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也趨向于輕基礎、重專業;輕理論、重實踐,缺乏理論支持的學習,很難在專業實踐中有更深更遠的發展,長遠的眼觀來看,必然影響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
1.3教學計劃與教材的不銜接
我國中等、高等職業院校之間沒有相對統一的課程標準。都是各自為戰,更沒有一個協調銜接的環節,目前的情況是,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與高等職業院校的課程標準銜接不緊,要么脫節,要么重復。高等職業院校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具體的課程和教學并不知情,無法實現與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的銜接。因此制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往往根據自身的教師、教學設備具體而定。有些高等職業院校甚至不考慮普通高中畢業生與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差異,采用同一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進行教學。
1.4專業課內容重復
目前我國沒有具體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缺乏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貫通的統一教材,特別是專業課教材。中等、高等職業院校各自確定自己的教學體系和課程內容,造成一些專業課程內容重復的現象,有的課程不僅名稱一樣,課程體系和內容也基本相同。如會計基礎、成本會計等課程,學生在中等職業學校就已經學過,而高等職業院校又開設這些課程,不僅造成中、高等職業教育資源與學習時間的浪費,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專業課和實訓課的重復現象是較為嚴重的,重復率超過70%以上,這是資源的最大浪費。
二.構建中、高職業教育銜接的可行性
職業教育決定了中、高等職業教育之間必然存在著相同之處,而中等和高等顯示出培養的層次差異。從培養目標來看,兩者都是從社會實際需求出發,為地方各行業、企業培養需求的專業人才。因此,中、高等職業教育在教學計劃、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內容上都以職業為主,來培養有專業知識、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職業人才。中等和高等又將人才培養的層次上劃分開來。
我國部分學校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溝通的實踐說明這種銜接是可行的。1988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在一些普通高等學校進行了對中等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實行對口招生的改革試點。現在,我國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職業院校)仍然在實施這項改革。經過20多年的發展,對口招生規模也在擴大。從這些年的試點情況來看,成績是喜人的。無論是從為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專業老師的本科教育來看,還是從為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實習指導老師的專科教育來看,都取了一定的成效。因為這些己經或者即將成為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或者實習老師的中等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經過努力,大多能順利完成高等教育階段的學業,并取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這充分說明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與溝通是可能的。
三.我國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方法
首先,中高職教學計劃的銜接要使中、高職業教育達到很好的銜接,最重要的是要制定相互銜接的教學計劃。對于同一專業的中職、高職的教學計劃要統一優化設計,貫徹和遵循“中職為基礎,高職為主導”的原則,加強人文基礎教學,提升人文精神,讓學生初步建立職業概念做好人生的職業規劃。高職課程一邊重實踐,強創新,一邊不放松理論基礎的學習,鼓勵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工作場景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要增開選修課,包括增開技能實習模塊化課程,以適應高職學生來源和專業類型多樣化的趨勢,做好職業前的準備。文化基礎課程注意中高職層次知識點的有機融合,有效補充審美教育的課程,以增強學生的感性思維,以適應其漸進性學習和終身教育的需要,中職階段注重基礎素質教育。
其次,實現課程有效銜接,完善現代職教體系要實現中高職教育課程的有效銜接,構建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職和高職教育在辦學上應當以教學為中心,而非以學校為中心。教育部職教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對廣州中高職教育課程銜接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說:“中高職的銜接歸根到底就是課程銜接,沒有課程銜接,中高職的協調發展必然流于表面,只有課程的銜接才是最深入、最靈活的。”由此不難看出,中高職教育的銜接實質上就是教學課程上的銜接,就是要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的課程銜接體系。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首當其沖的是要構建模塊化課程,按照中職和高職教育的不同培養目標,分門別類的選取模塊組合課程。以數控技術專業為例,中、高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同,分別培養為中級工(國家職業資格四級)和高級工(國家職業資格三級),這樣中職教育培養的中級工的相應知識和技能,就可以定為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接口標準,從而進一步實現中、高職業教育的銜接。當然,中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銜接不僅包括培養目標的銜接,還包括教學課時數、教學組織和教學內容等的銜接以及考核內容上的銜接。
第三,技能考核評價體系的銜接技能是實踐教學的目標,職業能力的接軌也是中高職課程銜接的一個重要方面。積極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行國家統一的職業資格和等級考核制度。各種職業資格具有不同等級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標準,分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形成階梯遞進的形式,與中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相銜接,中職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于中級及以下,高職定位在中級以上,逐步地從根本上消除中、高職在專業理論教學和職業技能培養上的重復和倒掛現象。
參考文獻:
[1]張守祥.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制度研究[J].教育研究.2012(07)
[2]呂江毅,劉敏杰.“3+2”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1)
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重點課題《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教育銜接機制研究〉,編號:2014-GX-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