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自學是指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它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善于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于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問難,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探索和進取的精神。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和二十一世紀的需要。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而且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要以學生為本,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和提高。本文就此談幾點看法。
一、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
在教會孩子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教師是外因,要通過學生這個內因才能起作用。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僅僅教師有“學生是主體”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加強教育,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是主體”。
兒童剛入學,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生是自己的事。應該怎樣聽課、復習和作業,怎樣思考、發言和討論,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教師可以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不斷明白:自己還要做什么,還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這樣學生就能不斷增強自己的獨立性。
二、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
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學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建立起來的。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的語言、動作和神態要讓學生感到可親、可信,要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激勵學生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讓學生產生興奮和愉快感。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要多鼓勵:對學生回答的問題不要簡單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并讓學生說說是從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勵學生不懂就問,并通過學生自己來解答疑問。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濃了,也可多讓學生思考、提問,多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滲透和指導學習方法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證,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身示范,明確要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學習方法。如在解計算題教師要自覺,認真審題按步分析,認真驗算。在解應用題時,教師要告訴學生老師是從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讓學生從示范中領悟方法。
教師還要注意進行學法交流,對解一道題,學一段內容,比一比誰的方法好,讓學生自學取長補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著想,以學生為本,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地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注重培養自學的能力
要想使學生主動聽課、積極動腦、學會學習,就必須在課堂上使他們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利用起來。除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外,還要發展他們獨立學、思、用的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喜歡學習,主動學習。
1.會聽。
讓學生聽講時要邊聽邊記,抓住重點。不僅要認真聽老師講,還要認真聽同學發言、聽同學發言中存在什么問題。為了訓練學生聽的能力,教師可以嘗試如下去做:口算題由教師口述,學生直接寫出得數來;教師口述應用題,讓學生直接寫出算式;適當提問。
2.會看。
主要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凡是學生通過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不講或適當點撥,在教學中可以提供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材料。觀察材料要準確、鮮明,要能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由教師帶領學生觀察,給學生觀察提綱提示,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作出判斷。
3.會用腦去想。
首先要肯想。課堂上要給學生足夠的動腦筋去想的時間,讓學生有機會肯動腦筋去想問題。這除了靠老師的啟發外,還要靠“促”,促使他們動腦子,使學生對老師的問題人人都動腦去想。
4.會說。
語言是表達思維的重要方式,要說就要去想。在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說,就能促進學生多想。要會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認真聽、仔細看。抓住了會說就能促進其它三會,因此教學要十分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五、精心設計學習過程。
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出來的。因此,精心設計學習過程尤為重要。教師要從“學什么、為什么要學、怎樣學”的角度,依據“學是教主導下的主體,教是以學為主體的主導”的原則,按兒童學習數學的認識規律設計好教學過程。做到該扶則扶,該放當放。
與舊知緊密相連的新知,教師基本不講。要在強化舊知的前提下,確定學習目標,讓學生自己運用知識的正遷移,完成認知沖突,順利掌握新知。教師只需在舊知與新知間架起一座能讓學生自己通過的橋梁。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先復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及其推導過程,然后提問:a、在學習計算三角形面積時,可不可以也運用平移轉化、等積變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三角形轉化成什么圖形。你認為可以嗎?c、動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d、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討論便可得出結論,并明白計算三角形的面積為什么要÷2的道理。接下來再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就可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這樣的設計就充分體現了由扶到放,該放則放的原則。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說:“學習這種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有的同學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習后,感到學習成績并沒有明顯的提高,就想放棄預習。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學習成績與多種因素相關,只有在搞好預習的同時,要搞好其他學習環節,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
每個孩子是一本書,是一朵需要悉心澆灌的花,是一支需要點燃的火把。良好的自主習慣是學生成長必不可少的內在因素,同時也將伴隨他們一生的學習與生活。培養他們良好的自主習慣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吾將不厭其煩地悉心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