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迫切需要德才兼備的高科技人才,有創新意識的人才,但是我們的大學生不會接電源插頭,農村孩子不認識花生苗,工人子弟進車間不懂哪是車床等,創新意識極為淡薄,在對孩子的創新意識培養方面,我們做得還不夠。有些家長和老師只著重智力的培養,忽視他們的動手能力,出現這些現象并不奇怪,因為我們的家長包辦了孩子的許多事,致使他們的動手能力差,二三年級的孩子就配個手機拿著,有事無事就看手機上的東西,上網、游戲成了他們必要的一課。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一起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在動手的實踐中成長。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尤其是探究性實驗,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的途徑。動手能力的培養成了教師必要的一課。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我簡單從以下三方面談我的看法:
一、以各種課外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教師應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組織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在開展活動的時,有關領導要根據教師的興趣愛好、專業、業務水平等來分配任務,想方設法調動教師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有效協調各教師之間的利益沖突。去年我縣開展的學生實驗操作技能競賽,實驗教師輔導學生參加實驗操作技能比賽,被教育局選中參加市級比賽,由于該老師生病,后領導安排另一個老師輔導,結果比賽獲獎后指導老師卻沒寫上那個教師。顯然那個老師的積極性一定受到打擊,學校其他老師輔導學生的積極性也會挫傷。因此,學校應重視調動老師積極性的同時,還應有效協調教師之間的利益沖突。其次還要轉變教師的觀念,樹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正確觀念,把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貫穿于自己的教學中。再者還要提高教師自身的動手能力,要通過各種鍛煉來積累經驗,如參加培訓、競賽等,以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
二、幫助學生建立動手能力的信心
其次要尊重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動手實驗的信心,在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加強教師師資培訓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還應盡可能用生物科學史、生物科學前沿先進技術和成果吸引學生,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引導學生體驗生物科技進步主要依賴于科學實驗,在實驗中對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和結果,教師應十分尊重,應以表揚鼓勵為主,及時進行正確評價,盡可能保證學生有較為寬松的時間完成操作,做到允許學生多嘗試幾次,在失敗中汲取經驗。肯定優點,委婉地指出不足之處;對操作能力較差的,或有失誤的學生應肯定其敢于大膽動手操作的勇氣,使每個學生都能自始至終地保持強烈的動手欲望和興趣,養成大膽動手操作的好習慣。
三、挖掘教材,開展學生生物實踐課
要是利用生物課為學生提供動手的內容,挖掘教材源泉。由于農村學生知識面比較狹窄,接觸社會不夠廣泛,體驗生活的機會較少,因而實踐操作的內容也就更加缺少。因此,農村生物教師必須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動手內容和材料,挖掘動手的源泉。
現行義務教育教材中的許多知識內容都是學生動手進行實際操作的好材料。如能鼓勵學生把書本知識與通過實驗渠道獲得的知識結合起來,既能使學生獲得知識,又能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例如“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是教學生認識科學探究一般過程的重要機會。在簡單的技能要求下,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認識對照實驗、變量等科學探究的基本概念,教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一般方法,重點關注如何提出問題?怎樣叫做控制單一變量?使學生設計對照實驗的能力得到訓練。
另外就是根據教材內容開展校內外實踐活動,創造動手操作的契機。我根據學校地處農村的地域優勢,積極聯系農村生產一線的家長資源,引導學生將生物知識應用到生產實踐中,激發了學生動手實踐的熱情。如學習植物無性繁殖知識后,筆者帶領學生參紅薯、甘蔗通過徑繁殖;火龍果通過人工傳粉;花椒嫁接等技術。學習人們對細菌真菌的利用知識后,利用課外時間與學生、學生家長一起參與米酒的制作。事實證明,這種實踐活動在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鍛煉學生認真觀察、膽大心細地操作、相互合作互助等方面,有獨到的作用。力求“人人都參與,班班有特色”。
當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好的工作。此工作涉及面廣、要求高、所需用的時間長,又要有一定的場地和器材,光靠科學教師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做好的,必須要想方設法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創造有利的條件共同做好此項工作。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是需要家長支持的。所以首先要培養家長樹立正確觀念,讓家長知道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進視覺、觸覺、動覺及感知覺的發展和相互間的協調,對于少年兒童的智力開發、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等諸多方面都有促進作用。總之一句話,教師渾身是鐵也打不了多少釘,一定要做好學校、家長、社會等方面的工作,在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下,做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