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到來,創建“終身學習型社會”勢在必行,“終身學習型社會”強調社會個體發展的終身學習,而個體的終身學習往往是個體自發自主學習。高中語文教育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將就從終身學習的內在學習動機與高中語文教育之間關系進行探討,從而思考高中語文教育應該如何適應終身學習型社會的需求和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育;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人文教育

“終身學習型社會”主要在于社會個體的終身學習,終身學習要求個體主動自發地學習知識,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結構,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從而應對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快速發展。高中語文是個體在知識結構組成中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個體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
一、高中語文教育與終身學習之間的內在關系
1.從高中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出發,高中語文教育是終身學習的基礎
語文是一門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特殊學科。語文的工具性,是指作為語言交際工具,表達與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作用。語文是描述客觀事物,闡述思想的語言工具,其他的學科知識都需用語文這種語言工具進行轉化,才能成為可以理解的文本,從而達到學習和交流的目的。如果個體對文本閱讀存在障礙,無法準確理解作者語言背后的意圖,學習其他知識就是一種妄談。而高中語文教學,理解文本的含義和表達闡述自己思想即寫作,是教學中重要的部分。高中語文教育的教材增加了文本的閱讀量,同時應高考的要求,極力鼓勵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同時,高中語文提高對寫作的要求,一方面增強學生對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學生對于閱讀技法的理解,從而能更好地理解文本。這種準確理解閱讀文本的能力,是學生在今后終身學習汲取知識的重要基礎。
2.從高中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出發,高中語文教育是促發個體終身學習的內在動機
人文性是語文學科靈魂,高中語文教育根據高中學段的學生接受心理規律,區別于其他學段的語文教學,更加突出語文人文性的培養。高中語文人文培養在于培養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文學作品是歷史人文的精神載體,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可以感知到其所富含的情感主旨和人文精神信息。語文的人文教育,通過理解文本的主旨內容,體驗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內在價值觀,使得學生獲得文化熏陶,促成主體的內化,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伴隨著語人文性的滲透,學生在面對今后的知識,會進行自發主動的學習,并且這種渴求機制具有了持久性效應,這是主體終身學習的內在原動力和內在動機。
3.高中語文教育培養學生主體的獨立思考思維能力,是終身學習有效性的保證
語文教學不僅保留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學層面,更為深層的實質性的教育在于對學生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語文的本身的工具性出發,語文在被當作一種語言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描述時,為了將客觀事物全面客觀地闡述出來,達到傳遞信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同時,個體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培養。而語文的人文性要求學生在面對文本時,能全面地理解并思考其內在個性價值,這就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探究的能力。獨立思考探究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能促進學生作為社會個體,在脫離學校教育后,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促使個體能快速獲取并掌握知識,并能轉化為主體內在的知識素養,保證了終身學習的有效性;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有效性極大增強了主體的學習信心,促使主體進行持久性的學習行為,形成一種良性的終身學習習慣。
二、通過高中語文的教學培養終身學習的內在動機
1.高中語文教學應回歸文本細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中,對文本閱讀要有自己個性化的創新解讀。這一理念的提出,導致不少語文教育工作者走入誤區。對文本的閱讀解讀,一味求新求異,甚至脫離文本造成“誤讀”。從高考的文本閱讀要求分析,高考強調考查學生對于文本的細讀能力。無論從應試要求,還是從人文素養培養要求的角度,都要求語文教學中,對文本進行回歸細讀,培養學生理解文本的能力。這是學生作為個體走入社會的語言交際能力,也是學生之后的自主學習中吸取其他科學知識的基本能力。
2.注重對于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
學生的人文情懷,是學生自發要求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和結構的前提。而相對于其他學段的語文教育,高中語文更具有人文性培養的教學任務。高中語文教學應該突破教材的篇幅,擴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塑造文化性格的效果。
3.擴大教學范疇,聯系實際,培養綜合探究能力
從高中語文學習教材的選材和高考語文文本閱讀選材的范疇廣闊上看,涵蓋社會文化、自然科學、人文歷史等多方面的大語文成趨勢,高中語文應該順應時代要求,突破“小語文”的限制,努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為以后學生接觸各方面的知識提供基礎。語文不是孤立脫離社會而獨自存在的,語文是與社會緊密相關的,所以高中語文的教學應該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可以嘗試以社會時事為主題,進行課堂主題教學,通過學生討論探究的形式,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獨立思考能力。
三、結語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信息爆炸,人們已自覺發現自身知識的不足,個體的終身學習訴求,促成 “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創建和構成。這是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的結果。作為“終身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環節,高中語文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個體人文情懷,擴大教學范疇,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從而承擔起培養終身學習的基本學習能力,培養主體終身學習的內在學習渴望動機,保證終身學習的有效性的任務。
參考文獻:
[1]保羅·朗格讓著,滕星等譯.終身教育導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16.
[2]魚霞.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發展與展望[J].北京成人教育,1998,(7)14 -16.
[3]朱軍.略論大學語文工具性的第二維:思維工具[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11,(6)31-33.
[4]錢學森.關于思維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M],1986.
[5]劉辛西.接受美學視野中的語文閱讀教學[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