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足以說明多讀的好處。尤其是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更以讀為主。為了提高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質量,我認為教學實踐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讀與看結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钡湍昙壍恼n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并且大部分插圖就包含有聲情并茂的故事情節。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先看圖,說說圖上畫的什么,然后圖文對照讀課文。如在教學《棉花姑娘》第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看書中的插圖,看后說說棉花姑娘跟誰說了些什么?由于這些插圖就是一個故事情節的體現,所以學生說得非常生動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緊接著讓學生讀課文,看課文是怎樣寫的?就這樣由圖像信息,轉化為文字符號,這對理解課文內容是很有幫助的。這樣安排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對讀懂課文,理解字詞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讀與思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弊x書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把讀書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如在教學《特別的作業》一文時,我就采用了以讀代講,以讀促思,在教學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讓學生自主讀書,然后引發思考:1、文中小A帶來的作業特別在那兒?2、為什么大家認為小A的作業最好?最后用自己的話說說,學生的思維異?;钴S。教學目標的實現就水到渠成。
三、讀與說結合
如果說“讀”是對信息的輸入,那么“說”就是對信息的輸出了,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說結合起來,并加強訓練。《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說的態度和語言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重視學生讀與說的有機結合。如學完《拔苗助長》,我就及時引導學生“說”:“你想對文中的種田人說點什么?”寓言所蘊含的道理一下子被學生說透了。不僅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讀與演結合
情境表演是兒童最受歡迎的表現形式。小學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是聲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使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現特點。如我在教學《自己去吧》第一課時,先要求學生圖文對照仔細地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故事情節,看學生是否把課文內容讀懂了。課堂上,學生扮演小鷹、老鷹,創設了一個寬松、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結果學生的表演令教師非常滿意,表演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在這種毫無拘謹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敢想、敢說,從而能充分體驗文中角色的內在情感。課堂活了!學生有了最深刻的體驗,感悟語言文字不再枯燥,學習成了學生的樂事。一切都在“演”中生成、體驗,在“讀”中感悟、升華。
五、讀與寫結合
寫離不開讀,讀為寫打好基礎。盡管是低年級,也要培養學生讀寫結合的良好習慣。在低年級重點讓學生借助讀學會寫生動形象的一句話或幾句話,為中高年級習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如在教學口語交際《夸家鄉》一課時,我先讓學生一起來夸夸自己的家鄉:有的夸家鄉的迷人風光,有的夸家鄉的豐富物產,也有的說家鄉的變化,還有的暢想家鄉的未來。接著教師鼓勵學生把自己說的話寫下來,看看誰寫得最棒。結果學生興致勃勃,文章中充滿希望。雖然是低年級的學生,但也喜歡觀察生活中一些事物,有時也觀察得十分細致,寫出的話自然形象生動,充滿了童稚。
六、內與外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社會、家庭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運用,在運用中提高。教師應將語文課程根植于現實生活,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去觀察、發現,去創新,以此來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真正把語文課堂與生活“鏈接”。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的只是一個范例,一堂課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又一個起點。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喜悅與滿足離開課堂,懷著激情與好奇投入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樣,教師才是真正實現了從一個“灌輸者”到一個“點火者”的角色蛻變:學生,才有可能從一個“接受者”轉變為一個“發現者”。如《一株紫丁香》一文是一首語言清新生動、感情真摯動人的散文詩,在教學中我用的較多的時間進行朗讀訓練,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接著,我設計了“講一件老師關心愛護自己的往事。”“如果讓你去陪伴老師,你會為老師做些什么呢?”這些話題讓學生練習說話,以激發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把聽、說、讀、寫、思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就會相得益彰。當然閱讀教學的結合點不僅僅就這幾個方面還有更多,我們教師還應將課堂與生活“鏈接”,有心、有意、有機就會有法。其最終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性?? ? ? 0? ?`? ?生獨立學習,如果說主動性是表現為我要學,那么獨立性則表現為我能學。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習,從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獨立性,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
三、新課程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在其他方面的變化
(一)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也極其重要,教師必須尊重每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要尊重成績不良的學生,特別是在英語初學時,口語比較差的學生不要羞辱、嘲笑,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要給予鼓勵,培養其學習的信心與熱情;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二)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前反思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反思是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后反思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教學反思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三)在對待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新課程強調合作。
新課程理論是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課程的綜合化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師齊心協力地培養學生。在近幾年的英語考題中有機地融合其他學科。如在學習方位名詞east,west,south,north,southeast,southwest,northeast,northwest及其介詞in,to,on的使用時,可以結合地理知識有效地進行教學。學科互相促進,教師之間一定要互相尊重,相互學習,團結互助,這不僅具有教學的意義,而且還具有教育的功能。
總之,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實踐活動的兩個主體,我們必須使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新課程理論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的前提下,多關注在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