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在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這就要求生物教師要認真備課,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法、學有創造、學有個性,為實現生物教育的根本任務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素質教育在不同的教育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單就基礎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為日后創新能力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源初性的個性品質。在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該認真領會生物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利用生物教材的優勢,努力進行創新教育。加強高中生科學素質培養,可讓他們更深入地掌握科學規律,將科學方法轉換為自身思維與行為方式,真正實現素質教育。以下為高中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有效策略:
一、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觀察、分析、試驗是生物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識都是前人在觀察思考及反復試驗的基礎上獲得的,其中有不少經典實例,在這些知識的教學中不妨用精練的語言、簡明的圖表及一個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簡述知識的獲得過程,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循著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識。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等。如在學習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人類進化發展內容時,可先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觀看有關錄相資料、參觀動植物園,了解自然界生物間的有趣聯系,之后簡要介紹達爾文的環球旅行及其通過旅途的所見所聞產生生物進化思想的過程。這樣通過“活動—體驗—評價”的教學模式,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判斷能力,使學生掌握了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的科學方法。
二、改革教學方式,引入新的教學方法
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在目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將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引入到生物教學課堂中,借助多媒體模擬將生物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生動的動畫展示出來,降低教學難度。比如在進行細胞分裂過程的演示,DNA、染色單體和染色體之間的結構分析,都可以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現出來,強化學生記憶,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在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探究教學方法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起著重要作用,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教學目標細化,組織安排學生討論思考,滿足自身的好奇心和學習欲望,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三、樹立科學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生物教學應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加強科學探究,包括生物學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與處理信息能力、實踐能力、觀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思維創造能力等,注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操作技能的基礎上,選擇學生感興趣并且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項目進行研究,研究課題可由教師或者學生擬定完成。例如“調查人類遺傳病”、“蜘蛛如何結網”、“校內植物的光能利用”、“農田植物種群密度”等。在活動過程中,可提高學生的比較分析及觀察能力,樹立科學教育觀念,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科學品質。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多參與科技活動,輔導學生參加制作競賽或者知識競賽等,在參賽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尤其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集體觀念,增強競爭意識與能力。經過各種探究性實驗及調查活動,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總結,讓學生學會寫實驗報告、實習報告、科學小論文及調查報告等,真正將探究課題落到實處。
四、組建生物科技活動小組,培養興趣,發展特長
積極的思維活動始于對問題的探究,并在問題的解決中得以發展和提高,而問題的提出又離不開社會實踐。如何根據學科特點,指導學生組建栽培、動物養殖小組;充分利用校園和家庭,開辟實驗基地,讓學生動手設計實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獲得勞動技能;另一方面可發現和培養特長生,拓寬他們的基礎知識,培養其自學能力,為未來生物高科技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排頭兵。只有在教學中認真思考、研究,大膽探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才能培養出跨世紀的高素質人才。
另外,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也很重要。例如植物向性運動的設計與觀察、設計并制作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這些實驗設計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完成整套方案。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掌握生物學科的實驗方法,能夠提出問題并通過實驗解決問題。同時,學生應學會分析、解釋實驗中產生的現象,充分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最終得出結論。
五、實現科學教育方法與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科學方法是人類認識并改變世界的強大武器,也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與主要工具。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對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素養起到不可取替的作用。通過高中生物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水平、通過現象獲得本質,挖掘問題并進一步分析、概括,直到得出結論并上升到理論高度,最終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分析與結論、觀察與思考、應用于實踐”的教學原則,挖掘教學中的潛在因素,對學生實現科學教育方法與訓練,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如在學習遺傳與變異、生物與環境等內容時,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對生活(子女與父母的長像、性格的異同)、對自然(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在環境中的作用)的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求得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總之,素質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為目標,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精神為切入點,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而高中生物教學是提高學生綜合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將生物學置身在科學教育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利于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并樹立終身學習與發展的觀念,這才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根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