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稱“新綱要”)提出幼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就是說,把作為娛樂活動的游戲引進到幼兒園的教育領域,充分肯定游戲的價值,并確定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教學活動的地位。這對幼兒教育的改革起著重大影響。游戲的特點是什么,它能不能成為幼兒園教育活動?這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游戲;自主性;愉悅性;創造性;獨立性

著名的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幼兒園的孩子就是在游戲中、在玩中一天天成長的。以往的經驗就是孩子們幼兒園里的游戲活動常由我們老師來精心安排,老師按照計劃有組織目的的為孩子們準備好游戲需要的一切,孩子則只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被動的機械的聽從調動,在我們看來,似乎是在組織游戲活動,而在孩子們的心里,卻只是在完成我們布置的任務,并不覺得是在進行游戲活動。如何使游戲真正成為孩子們自己的游戲,如何在游戲中最大限度的發揮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他們玩什么,怎樣玩,玩多久等等,這就需要我們放開手,給予他們自由發揮潛能的機會。
首先,游戲是幼兒自主控制的活動,具有自主性。
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愿地進行的活動,我們經常問孩子們:“今天你們想玩什么游戲呀?”孩子們會爭先恐后的發言:“開診所”、“丟手絹”、“捉迷藏”……這么一問,孩子們會覺得:游戲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可以選擇玩自己喜歡的游戲。他們選擇的游戲,可能是一些無太多樂趣的游戲,也可能是一些已經玩了又玩的游戲,但卻是他們所鐘愛的。因此,我們就可以,就應該盡可能去滿足他們游戲中學習的欲望。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選擇后,他們才會玩得盡興,學得開心,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游戲伴隨著愉悅的情緒體驗,具有愉悅性。
游戲能滿足孩子們現實中不能實現的愿望,而孩子在現實中壓抑的情緒也能在游戲中得到排解。因為游戲是幼兒自己的世界,幼兒在自己的世界里,已經從一個被動的承受者轉化為主動的執行者。所以前蘇聯的阿爾金說,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維生素。游戲最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最為幼兒喜愛,最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所以孩子們常常玩了還想玩,總也玩不夠。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在游戲前先問問:“你們愿意什么時候再玩這個游戲?你們還想玩多久?”讓他們自己選擇合適的時間來繼續玩。例如:和孩子們玩《躲貓貓》的游戲,由于在躲躲藏藏中獲得了樂趣,玩過之后還想繼續玩。這時,我就提出:“這個游戲很好玩。你們還想什么時候再玩?”孩子們說:“我們想明天再玩一次。”第二天,我遵守約定和孩子們再玩了一次,這次他們表現得比上次還積極,游戲氣氛比前次還要濃。玩過之后,他們就再也沒有要求重玩。實踐表明,只要你遵守了,孩子就會遵守,這也從客觀上加強了孩子的時間觀和責任感。
第三,游戲是在假想的情景中發展的,具有創造性。
孩子對游戲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他們的外表形象,而在于這些材料是否能成為玩具,是否能利用這些材料能夠進行游戲。游戲材料雖然是代替品,但孩子們對他們還是有一定要求的。他們常常自發的就地取材,周圍有什么樣的材料,就拿什么作材料。如拿積塑搭高樓大廈、火箭、機器人等等。一次游戲課和孩子們玩《烹飪》的游戲,其他材料都有了就差 “鏟子”沒有,孩子給了我建議“用筆當鏟子”,我尊重了孩子們的選擇。后來在游戲中,我發現他們還用別的東西(筷子、勺子、游戲棒)來代替鏟子。所以任何一種事物在孩子手中,都可以想象成游戲中的玩具,只要給孩子想象的空間,他們的創造力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如果孩子們愿意拿筆當鏟子、筷子,你就讓他們拿筆當鏟子、筷子,甚至于拿手怕一卷當鏟子都可以。我們不必強加一些要求給孩子,束縛他們的思維力、想象力,要相信孩子的選擇,相信孩子的是非判斷能力。
第四,游戲無強制的外在目的,具有獨立性。
角色的扮演是幼兒游戲的主要部分。孩子們主動去玩的游戲常常是角色游戲。但其他游戲中也有角色的存在,這些角色都可以讓幼兒獨立承擔并完成。如:幼兒的智力游戲中有角色,如《開超市》游戲,有人當顧客,有人當收銀員;幼兒的體育游戲中有角色,如傳統的《老鷹捉小雞》游戲,有人當老鷹,有人當小雞;幼兒的音樂游戲中有角色,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游戲,有人當洋娃娃,有人當小熊;幼兒競賽性的游戲一般也有角色,如練習鉆、爬、跑等動作的競賽,往往也是由幼兒扮演某種角色:如小老虎鉆山洞,小司機開車……平時在玩游戲過程中,我們老師會根據幼兒各自特點、和幼兒自身的條件來分配角色,經常會安排能力強的孩子來表演收銀員、老鷹、雞媽媽、小熊等等,安排能力差的孩子表演顧客、小雞等,而不會給孩子自己選擇角色的機會。這往往忽略了能力差孩子的表演欲望,抑制了這些孩子表演能力的發展,作為我們老師就應該給予他們自由選擇角色的機會,游戲沒有強制性,要激發他們主動而大膽地去表演。也可讓他們通過多次選擇不同的角色表演,去試一試,去比一比,挖掘自身優勢選擇出適合自己的角色。由于孩子在游戲過程中,擔當了角色,把自己當作別人來意識。這時,他即是“別人”,又是自己,他在自己和別人對比中,也就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評價的能力。
《指南》告訴我們,只有伴隨著游戲的童年,才是正真充滿希望和歡樂的童年,放開雙手,把游戲的世界還給幼兒,讓他們獨立自主的去選擇游戲的內容、規則、材料,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主動性和獨立性。開展游戲過程中,教師做到“放”、“導”結合,會讓幼兒更深地體會“玩中學”、“學中玩”的快樂,從而也會體現出游戲是幼兒基本活動的真諦。
參考文獻:
[1]王小英,哲學視角下兒童游戲的意義,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6(4)
[2]黃進,游戲精神的缺失:幼兒園教育中的反游戲精神批判,南京師大學報,2008(11)
[3]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