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為漢語教學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現代教育技術對中學漢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實踐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在運用中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是輔助手段,而非主要手段;在實際運用中符合漢語教學規律,不要片面追求直觀;同時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要忽視學生的創造能力。本文就針對該問題展開討論,分析民族中學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民族中學;漢語教學

1、中學漢語教學面臨的問題
具體而言,中學漢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不合理。基于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民族中學雖然也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是總體而言,改革還不夠徹底,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自家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漢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但是很多漢語老師卻忽略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漢語基礎較差這一現實情況,沒有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老師講,學生聽,無法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這對于一門語言的學習而言十分不利,不僅無法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而且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第二,老師與學生對漢文化的理解問題。學習一種語言,主要是學習這種語言文化,在漢語教學過程中,漢文化主要表現學生與老師對漢文化的理解程度上。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所處的語言氛圍與漢語存在較大差異,其對漢文化的了解也相對較少,因此在中學漢語教學過程中,要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協調;此外,很多學校選擇的是漢語語文教學,但是一些任課老師卻無法準確把握課文中的文化現象、語言現象,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感到十分吃力;并且一些老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升,比如漢語口頭表達能力、漢語文化理解能力、漢語教材的掌控能力與課堂駕馭能力等等。
第三,教學評價的問題。多數民族中學在對學生的漢語能力進行評價時,存在評價手段單一的問題,主要通過各類考試成績來衡量一個學生的漢語能力;而針對老師的評價,也是依照老師所帶班級在各類考試中的平均成績、優等生與后進生的人數比例進行衡量,這種單一、落后的評價方法很難保證評價結果的公正性與客觀性,從而影響到老師與學生的積極性。
2、提高中學漢語教學效率的方法與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單純的老師教、學生學,在這個過程中也會促進師生雙方的思想與情感交流,從某種程度而言,師生關系會對學生的情感、意志產生直接的影響與制約,從而對學生的認知活動產生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如果學生喜歡某個老師,那么課堂氛圍也會比較活躍,因此老師要在漢語課堂上投入更多的情感教育,通過自己的言情、表情向學生傳遞更多正面的情感信息,消除學生懼怕漢語的心理作用,從而培養其濃厚的學習興趣。當然,老師還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保持更長久的學習興趣。首先,漢語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語言要做到準確、清晰、生動、形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老師可以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從易到難、逐步深入,還要從一定程度上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其思想處于一個積極的狀態;其次老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多種教學方法,例如情境創設法、合作學習法、異步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等,基于不同的思維角度引導學生對漢語學習產生更大的熱情。
(二)全面提升漢語老師的綜合素質
學校與相關教育部門要注視漢語老師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的提升,對其進行定期培訓,將培訓重點放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方面的完善,及時更新老師的知識結構。而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與需求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喜歡教學方法;采取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老師大膽革新,引入現代教學理論,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提高漢語教學的有效性。
(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
一改傳統評價方式的單一性,在漢語教學中引入更多的評價方法,例如鼓勵性評價,這也是筆者最為贊同的一種評價方法之一,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中學生的心智發育還處一個未成熟階段,他們喜歡異想天開,且爭強好勝要面子,老師要結合他們的這一心理特點,多采取鼓勵性評價,不僅可以增強其學習自信心,而且可以促進其保持漢語學習的興趣。此外,分層評價法也非常有效,其關注的是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給予不同程度的要求,對其進行分層評價、指導。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漢語能力將其分為若干等級,然后針對不同的等級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但是無論針對哪個階層的學生,都要求老師以信任、鼓勵的態度肯定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給予其積極性的評價,從而進一步發展進創造性思維。值得一提的,老師對課后作業的評價十分重要。傳統的批改作業的方法,老師會將一些普遍的、易犯的錯誤記錄下來,然后再進行針對性的講評,雖然可以提高針對性,但是會導致學生忽略某些錯誤,或者對所犯錯誤產生模糊的認識,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混淆學生的理解。因此老師可以在批改作業時,針對一些不同的情況做出口語化的點評,例如:\"你對詞語的理解有偏差\"或者\"你的造句存在語法上的錯誤,句子不通順\"等,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有效指出學生的錯誤,幫助其加深原有語言點的記憶,而且可以與其它語法之間的轉換有效聯系起來,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雖然這種方法無形中會增加老師的工作量,但是卻是一種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的好辦法,從而促進學生自覺的牢記錯誤,提高評價的有效性。
3、加強中學漢語教學的對策建議
加強漢語教學,提高學生漢語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應通過合理定位漢語教學,推廣并完善專門教材,培養專業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等來促進漢語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全面推行并完善專門教材
目前主要是在推廣雙語教育下的漢語教材。漢語教材應體現這些特性:一是基礎性和工具性。漢語教材在小學階段進行基本的字詞句訓練,進行簡單的聽力、對話和短小的課文閱讀訓練。教材最好配有朗讀、知識講析磁帶或光盤,并建立相關網站,教師、學生可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在網絡的輔導下教師提高備課質量,有條件的學生也能自學。
(二)創新有效教學方法
教學中可通過對話練習、討論或講故事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通過小作文、寫周記或日記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堂閱讀或指定課外讀物,并讓學生在上課時講解分析,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中學階段,教師可以靈活地安排,適當參與到和學生共同欣賞、分析文學作品,聯系實際談感受或把作品編排為短劇表演,使學生從中獲得思想和人文素質的熏陶。有條件的地方可使用多媒體教學,把聲音、圖片、視頻立體呈現給學生,用各種感官刺激學生,提高教學效果。此外,應鼓勵學生課后多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多組織學生同其它模式的學生進行漢語交流,到漢文化相對集中的地方進行社會實踐。針對學生在漢語文方面個體興趣和特長的差異,可舉辦興趣小組等作為漢語的延伸課程,因材施教地培養學生的漢語演講,寫作、書法等特長,機動靈活地培養學生的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欣賞能力,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漢語文水平和人文素質。
總之,每個民族都有獨立的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少數民族的學生在生活中也很少用漢語交流,所以漢語的學習相對來講比較困難,而從教育部到地方正在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好漢語是溝通交流的一種工具,學好其它科目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學生能夠很好的接收漢語,講好每一節漢語課是漢語教師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