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隨著新課程教育教學的推進,我們小學數學的課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實施有效備課與有效課堂上的實踐中,許多學校與老師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案例。但在作業布置方面,我們許多教師往往過多地依賴教科書,迷信習題集,對作業的設計認識不足。其實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復習與鞏固,也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檢驗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主要形式。如果作業布置不科學,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制約了學習的靈活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出新穎、有趣、開放的新型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應引起我們數學教師的重視。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小學數學的作業布置應遵循以下一些原則,達到教育教學的效果。
一、小學生作業布置要體現出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外作業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避免單一的計算,可以把數學的計算作業設計成多種形式。如學習了兩位數加減,為了鞏固知識點,把計算變成有趣的猜數游戲,如:2516=41,不一定非要寫,可以這樣猜一猜:我比25大16,我是誰?這樣的猜數不但提高了學生們的興趣,而且連思維能力稍差的同學,計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除了猜數,我們還進行了猜年齡、猜吃的、玩的、用的東西,這里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有很多數學知識。這種猜數內容的方法可以在家庭中猜,也可以在同伴間進行。
在小學生的眼里,那些新穎、生動、靈活多變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的興趣,促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其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根據這一規律,我們在布置作業時,就應該多設計一些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樂學者。
二、用實用性的作業,還原數學的本質
《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小學數學課本的編排也極力貼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著這一目的,我們在作業的設計上,應把數學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常布置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讓所學的知識得到應用拓展與延伸。例如,在學習完 “納稅和利息”這節知識后,我讓學習設計一個表格,到當地信用社或郵政銀行,把當時的利率表抄下來。設定一個情節,給你們5000元,你們自己決定存多長時間,計算一下,到期可得利息多少元?同學們興趣盎然,參與熱情高漲,很積極的就完成了這項作業。
三、設探究性作業——開拓創新的空間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教師布置作業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實情況卻恰恰相反,這樣的作業制約了學生多種能力的發展,這也是許多老師困惑“我都讓他們多次練習過,為什么還有那么多錯題?”的深層原因。為此,在作業布置時,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這樣完成的作業印象深,效果好。
例如,在教學了“軸對稱圖形”這節內容之后,我讓他們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依據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自己設計一個軸對稱圖形。第二天,有的學生帶來了剪紙作品;有的學生設計了樓房圖案;有的學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業五花八門,形狀千姿百態,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設計出來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看著學生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們對于本節課的內容已全部掌握。
再如,在學習“折扣”這節內容前,我預留作業,讓他們進超市,看看那些東西打折,折扣是多少,打完折后是多少,比原價便宜多少錢。學生很欣然的接受了這項作業,他們自發組成小組,去超市完成作業。到預定的時間,每個人都有好多收獲,全班同學不但弄清了折扣的意義,并且會進行相關原價和現價的計算。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是多種多樣,有的自主思考,有的同伴討論,有的詢問調查……我想,這樣的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取了數學知識,更多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不正是需要這樣的效果嗎?
四、以層次性作業——體現個體的差異
由于受天賦、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果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必然會造成一些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生“不夠吃”的現象。因此,在數學作業的設計上,我們不能搞“一刀切”,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的作業,使我們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教學中,我一般把作業分成“三星”,“一星”題為每位同學必做題;“二星”題是提高題,班上后10%左右的學生不作要求;“三星”題為選做題,供有興趣的,學有余力的同學討論。總之一個目的,就是讓每個同學都能從數學中得到成功的體驗,讓能力突出的同學有“炫耀”的機會。
以上是自己認教以來的一些粗淺認識,很不全面,但我認為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思想有創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業的“機器”。所以在布置作業時,能少一分形式,多一點實質,設計出真正適宜學生的有效作業,使其最大發揮作用,促數學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的是我們教育教學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