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強調尊重學生主體性,要求實際教學活動應從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生活經驗出發,做到“以生為本”。筆者根據已有的專業知識并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通過對幾個教學片斷的分析,對在聾校數學課堂中體現“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一些做法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聾校;數學課堂; 以生為本;

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它強調尊重學生主體性,教學活動“以生為本”。在聾校課堂教學中貫徹“以生為本”的科學理念,既是一個新的價值取向,也是聾校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在聾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筆者認為,聾校數學課堂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充分考慮到聽障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思維方式及生活經驗。
一、找準學生起點,調整教學內容
片斷一:新課導入
出示

師:看到這個圖,你能用一個什么數來表示它?
生1:
師:
是一個分數,在第九冊的數學課本中我們已經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那么關于
,你知道些什么?
生1:它表示一半。
生2:它是平均分。
生3:
中間是分數線,2是分母,1是分子。
生4:
讀作:二分之一
生5:
表示把一個大餅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
。
師:同學們說的很好。但是分數的奧秘不僅僅就是這一些,今天我們就一起繼續研究分數。
課堂教學是流動的生命,教師不能按部就班地執行教材,而應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靈活地、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根據本冊教材的編寫,“把一個物體看作單位“1”,把一個圓折一折,平均分成2份,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及分數各部分的名稱。”這些都是本課時的新授內容。但根據片斷一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起點遠不在于此。由于第九冊教材中學過分數的初步認識,他們已經掌握了平均分、分數的由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分數的讀寫。所以,如果按教材所編寫一樣,再在本節課讓學生折一折,分一分圓形、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建立分數的概念,就顯的多余了。因此,筆者調整了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安排了新的教學順序。以復習舊知的形式導入新課,在導課中用較少的時間簡明扼要幫助學生溫習了上述知識點,把教學時間和師生的主要精力放到突破“把由許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這一難點上。
二、針對學生特點,引導學生思考
片斷二:突破難點
師:同學們還能把哪些物體分一分?
生1:我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是
。
師:說的真好。你能畫一副圖來表示你的意思嗎?
該生在黑板上畫圖

師:請你指出哪一部分可以用
表示。
該生指向第一列的上面一個蘋果,后又有些猶豫,撓撓頭。
此時本課時的難點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原本熱鬧的課堂頓時安靜下來,同學們睜大眼睛看看黑板,又看看老師。
在接收到學生求救的信號后,筆者一邊指圖,一邊問:
師: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那么這3份在圖上分別是哪一部分?你能指出來嗎?如果有困難,可以小組討論。
同學們在經過一陣“交頭接耳”之后,舉起手。
生1指著左邊一列蘋果,說:這是1份。
生2指著中間一列,說:這里也是1份。指著右邊一列,說:這里也是1份。
師:對,這三列分別表示平均分成的3份。那么其中的1份,可以是這三列中的任意一列。現在你們知道
是表示圖中的哪一部分了吧?
同學們紛紛舉手。
學生指著其中的一列,說:這里可以用
來表示。
聽障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尤其是在數學語言的表述能力和理解能力上更為欠缺。片斷二中,學生可以依樣畫葫蘆說出
的意義,卻不能在圖中正確地指出。這只能說是機械地模仿,而不是真正地理解。同時聽障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發展也較緩慢。因此,本課時在突破“6個蘋果為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3份”和“其中一份是三分之一”這些難點時,筆者讓學生畫圖,觀察,小組討論,在圖上指一指,結合圖說一說。從直觀的圖片向抽象的數學語言的過渡,圖與文的完美結合,幫助學生順利的突破了難點。
三、貼近學生生活,給予更多體驗
片斷三:知識延伸
師:老師把我們班的12位同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
。
讓同學們排成一列,分一分,說一說。
這時有個同學悄悄的打手語說:還可以分成2份,6份,3份,12份┅┅
師:現在請小芳同學來分一分,老師來替換她的位置。
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他們爭先恐后的舉手要求試一試。筆者干脆讓學生自己組織,同學們3個一群,2個一伙兒,一下子分成6份,一下子分成12份┅┅別提有多興奮了。
┅┅
師:像這樣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同學們能舉出哪些例子?
生1:把一個學校的人看作單位1;
生2:一片樹林,一疊練習薄,我所有的筆
師:一個學校的人,衢州市的人口,衢州市的面積,我國的面積,一項工程┅┅
數學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因此,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使之引起他們的探索興趣。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挖空心思,創設一些形式主義的所謂數學情境來牽強附會。在本片斷中,筆者把教學活動的組織權交給學生,引導同學們把本班的同學看作一個整體分一分,并列舉了“把一個學校的人看作單位1,把一個市的人口看作單位1,把一個國家的土地面積看作單位1┅┅”這些教學環節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且用起來費時不多,水到渠成。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了學習內容,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時拓寬了學生思考視野,使學生真切的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通過這節課,筆者深刻地認識到,在教育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生活實際、學習實際。從目標的設定,內容的安排,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選擇,都應體現人性化的色彩,使“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