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崛起于二十年代中葉的新月詩派,是我國現代詩史上一個有影響的藝術流派,一向為現代文學史家們所矚目。為了探討它在新詩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本文試圖從這一詩派形成的歷史原因,它的思想傾向,藝術傾向以及它的歷史貢獻等方向來探討,從而給新月詩派在新詩發展中的地位以科學、合理的定位。總結我國新詩發展的歷史經驗,對繁榮今天的社會主義詩歌創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新月詩派;聞一多";徐志摩;新詩格律化

一
文學史上任何一個文學流派的出現,雖然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復雜結果,但從文學自身的發展規律來說,卻有著它內在的歷史根源。為了探討新月詩派形成的歷史原因,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二十年代前期,即新月詩派的形成時期,我國新詩壇上出現的一些文學現象。新事物的產生必需經過艱難的發展才能戰勝舊事物。新詩是相對于傳統的詩而言的,是對傳統詩歌的一種挑戰。我國新詩的發展走著艱辛曲折的路程。在二三十年代,詩歌的創作出現了一種混亂的局面,其主要表現在:低劣的新詩作品極大地沖淡了新詩派的聲譽,這對當時的新月派來說,是一種嚴峻的考驗。當時,新詩的數量散見于各種報刊雜志中不下萬首[1],然而可讀的作品卻非常少。思想內容的“空洞”、藝術的“疏忽”,創作態度的“求速”,是當時新詩壇的流行病[2]。雖然在當時出不乏成功的作家、作品,新詩仍在曲折的向前發展,但新詩壇的混亂局面讓人們墮入了疑霧:新詩到底有沒有前途,新詩到底何去何從呢?在新詩混亂之時,就有讀者發出了新格律化的呼聲。有讀者提議新詩“第一,要有格律。第二,要有韻腳。”[4]而一些初期白話詩人也已意識到新詩過于自由散漫的弊病,在新詩格律化方面做了努力。他們之中最突出的是劉半農和陸志偉。劉半農早就有意識地提過“重造新韻”與“自造或輸入他種詩體”等關于新詩形式問題的設想。[5]在二十年代中期,對詩歌格律化貢獻最大的首推聞一多和徐志摩兩人。聞一多對新詩格律化理論的貢獻最為突出,他所提出的新詩“三美”的主張,奠定了新格律詩派的理論基礎。聞一多通過創作實踐了自己的理論主張。詩集《死水》正是他這一理論主張的全面實踐的作品。徐志摩也是獨立走上新詩格律化道路較早的一人。早在一九二三年發表的作品已顯露格律化的端倪。一九二四年他在一封信中明確談到“我個人深信不久我們就可以案定一種新的格律。”[6]
二
確定新月詩派在新詩發展中的地位,我們有必要對新詩派的思想傾向作出分析,揭示它內在的共同基本傾向。新月詩派是一個特殊而又復雜的詩歌流派,對于新月詩派的思想傾向,我們應該把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來分析。前期的新月詩派是指一九二七年前以北京《晨報副刊·詩鐫》為基本陣地的詩人群體。前期新月派的領導人物是聞一多和徐志摩。聞一多在《詩鐫》的青年詩人中最孚眾望。他把詩人們團結在自己周圍,在家中定期舉行詩會,朗誦詩作探討學理,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前期新月詩派。因此,聞一多自然也就成了前期新月詩派藝術的領導者。聞一多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與反對軍閥統治的鮮明戰斗精神對《詩鐫》的創作傾向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抨擊黑暗社會現實的優秀詩作《死水》在《詩鐫》上發表,深受當時詩人的喜愛。徐志摩在前期新月派的領導作用主要體現在組織事務與創作影響上。他的詩對前期新月詩人影響較大。從總的方向看,徐志摩這一時期的詩作較多地顯示出一個“民主革命的熱烈的期望者”[7]的姿態。
三
確立新月派在新詩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我們不得不分析新月派的藝術傾向。從新月派主張個性的解放和強調一種叛逆精神來看,這一派的詩歌的浪漫主義傾向是十分明顯的。“整個宇宙,只是不斷的創造;所有的生命,只是個性的表現”[9]因此為了尋求個性的充分發展,他們把反抗精神作為一種浪漫的精神,求新的精神。《再別康橋》一詩,就出色的顯示出了詩人的浪漫與個性。他把自己對母校的深情,溶進了悄別離時那些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無怪乎詩人要“在康橋河的柔波里”,“甘做一條水草”了。這正是詩人真摯熱烈的浪漫主義個性的最好顯現。在我國現代詩歌中,在新月詩派之前,創造社也是一個以浪漫主義為主要表現手法的詩歌流派,但因為兩者所處的歷史條件和階級成分不同,所以它們的浪漫思想呈現出不同的色彩。“五四時代”的前期創造社的浪漫主義的運用始終“抓住了‘中國十年來向上青年的思想轉變’”。[10]新月派的詩歌則較多的表現個人的追求與苦悶情緒,注重藝術形式的完整。
四
前面我們從新月派產生的歷史原因、思想、藝術傾向分析了新月派,最終的目的還是要為確立新月派的歷史地位服務。我們分析新月派的歷史貢獻也不例外。真正能體現新月派在新詩發展中的歷史地位,還要看新月派對我國現代詩歌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新月派對我國詩歌發展的最大貢獻就是它的系統的新詩格律化主張。新月派并不是第一個提出新詩格律化主張的。在初期的白話詩運動中,新格律運動的先驅劉半農、陸志偉都曾經在理論和實踐上作了初步的探索。但這種探索終歸是零碎的、不成系統的,在當時,并未引起對人們的注意。直到新月派的出現,才系統的、大規模的提出了新詩格律化的主張。他們主張新詩最主要的審美特征就是“和諧”與“均齊”,新月詩人還在美學原則上把自然美與藝術美加以嚴格的區分,認為“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現成的”,因此“選擇是創造藝術的程序中最要緊的一層手續”。[11]他們因此十分重視詩歌形式的美,他們認為,要實現美,就要“從行列間、聲調上裝飾美的色彩”來從藝術形式上具體體現出詩的內在和諧與均齊的美感。[12]
五
分析了新月詩派的產生歷史原因,它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以及歷史貢獻,我們可以斷定,新月派在我國新詩史上產生的影響是不小的。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當時的文壇上,而且對后來的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月派的出現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必然產物,文學的發展本身就是一條環環相扣的鏈式結構,因此,新月詩派在我國新詩發展上發揮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縱觀新月派的發展軌跡,它在歷史上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新月詩派對新詩藝術美與形式美的追求與實踐創作精神引起了人們對新詩的重視,糾正了當時人們對新詩的不正確認識,并把新詩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二、新月詩派在詩歌史上開拓性地提出了新詩格律化的理論,在新詩藝術形式上開辟了一條新路。對在當時混亂的文壇來說,新月派能夠摸索出一條新路來,本身已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三、新月詩派拓寬了對愛情題材詩的發展。新月詩派的愛情詩,擺脫了以往寫愛情的真人真事,升華到神圣的理想境界,其大膽的想象抒情的優美直接影響到了后人。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新月詩派這種極度表現個性自由的浪漫主義手法與當時轟轟烈烈的現實主義詩歌運動是不合拍的,這就決定了它必然失敗的命運。聞一多曾指出:“在這新時代的文學運動中,最值得揣摩的,是新詩的前途。”新詩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路程,但至今新詩的藝術發展的去向仍然是新詩發展所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新月詩派的成敗得失,對為今后新詩的健康發展,是一分珍貴的教材。今天詩歌要健康發展,不但要堅持正確的創作方針,而且還要不斷的創新和開拓。認真總結我國現代詩史上的點滴經驗,立足于今,立足于用。
參考文獻:
[1]謝婉瑩《中國新詩的將來》,載《燕大周刊》第一期.
[2]P.C:《雜譚》,載《文學句刊》38期,《雜談二則》,T:載《晨報副刊〈文學句刊〉》42期.
[3]轉引自佩弦《新詩》(上),載《一般》月刊2卷2期.
[4]齊志仁《通信》,載《小說月報》13卷7號.
[5]劉半農《我之文學改良觀》,載《新青年》3卷3號.
[6]轉引自歐陽蘭:《文學的勻整》,載《晨報副刊·文學句刊》253號.
[7]周揚《從民族解放運動來看新文學的發展》,載《文藝戰線》1卷2號.
[8]徐志摩《〈猛虎集〉自序》.
[9]蒲風《五四到現在的中國詩壇鳥瞰》,載《詩歌季刊》1卷1期.
[10]于賡虞《詩之藝術》,載《華嚴月刊》1卷1期.
[11]聞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
[12]徐志摩《湯麥斯哈代的詩》,載《東方雜志》21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