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十七屆四中全會上又提出,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表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已成為我國理論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而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涌現(xiàn)出一批理論工作者對這個時期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關(guān)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踐性;時代性;民族性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nèi)涵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含義
對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含義,《十七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一書給出了最權(quán)威的解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由抽象到具體、由抽象到通俗,由被少數(shù)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
列寧層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其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理論掌握群眾”和“群眾掌握理論”的雙向互動。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來教育群眾,同時,讓人民群眾理解和掌握中國馬克思主義,并把這一科學理論自覺運用到對中國進行革命、改革和建設(shè)的實踐中。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特征
首先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如果馬克思主義不具備實踐性,它就會變成空洞的理論。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一直根植于實踐中,它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因此,在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離不開實踐性,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本質(zhì)特征。
其次時代性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要條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都要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變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亦是如此,馬克思主義是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它是為了解決特定時代的問題而產(chǎn)生的。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是與時俱進的。
二、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貢獻
(一)艾思奇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貢獻
艾思奇的《大眾哲學》開啟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俗著作風氣之先河,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本書是第一本把馬克思的基本理論觀點通俗化的著作,打破了以往大家心目中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難以理解的,是不容易讀懂的,具有神秘感的。
1936年,他以《大眾哲學》的書名出版,李公仆在為這本書的編者序中說道:“這本書是用最通俗的筆法,日常談話的體載,溶化專門的理論,使大眾的讀者不必費很大的力氣就能夠接受。這種寫法,在目前出版界中還是僅有的貢獻。”毛澤東非常重視艾思奇的理論成果。毛澤東還曾寫信給艾思奇,探討哲學中的問題。在當時很多青年人也成為了艾思奇的崇拜者和擁戴者,艾思奇非常受群眾的歡迎。
(二)胡繩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貢獻
二十世紀三四年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胡繩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中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37年,胡繩《新哲學的人生觀》的出版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開啟了第一扇窗戶,也是第一份貢獻。在這本哲學著作中,內(nèi)容和語言都很通俗易懂,貼近生活,適合群眾去閱讀和理解,但整體上又很有新意和獨創(chuàng)性,把難以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知識與人民大眾的生活相結(jié)合,也對當時青年群眾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深刻的影響與指導。胡繩的“漫談?wù)軐W”在他的著作中是非常有名的,1937年,胡繩參加《新學識》的編輯工作,他在上面接連發(fā)表了13篇關(guān)于“漫談?wù)軐W”的哲學通信,對宣傳和介紹馬克思主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經(jīng)驗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革命問題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戰(zhàn)爭是抗日戰(zhàn)爭,要想取得這個戰(zhàn)爭的勝利,就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因此讓人民群眾有更好的指導思想,從內(nèi)心更靠攏共產(chǎn)黨與加入革命,就要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毛澤東對此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在邊區(qū)對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讓人民群眾真正的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從內(nèi)心真正的想要投身革命,為祖國的解放作出巨大的貢獻。其次要從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出發(fā),如在農(nóng)民群眾所關(guān)心的土地問題上,使群眾擁有自己的土地,不被剝削與奴役,解決了這些問題,群眾就有擁有更大的熱情投入到革命中來,為黨和國家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總之要想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就要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
(二)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鮮明的實踐性、民族性和時代性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在廣大群眾中傳播與實踐的馬克思主義一定是與中國革命和建設(shè)的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的馬克思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在各國被運用的一貫要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xiàn)在還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zhuǎn)移。”
因此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不斷促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前提。同時也要不斷賦予實踐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實踐性、民族性和時代性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始終堅持的鮮明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行動指南,如果缺少了其中一項,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會偏離軌道,無法更好的發(fā)展下去。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奪取建設(shè)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年10月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