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外語教學飛速發展時期,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其反思能力和水平決定教學效果。本文就如何高教師的反思能力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反思;教師;建議
中國外語教學飛速發展不斷深入的外語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對外語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反思和自省的能力和水平決定著教學效果,也是推動教學改革的源動力。其中,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作為一種能夠幫助教師提高自我發展的有效方法,由Cruickshank和Zeichner兩位研究者極力推廣,并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無論是沒有教學經驗的職前教師還是經驗豐富的在職教師都可受益于反思性教學。如何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以提高教學質量,是近年來教育領域的日益受到人們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反思的內涵
反思這個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于1933年提出的。西方哲學中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也就是說,反思原本是一個哲學認識論名詞。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認為,認識一方面是由外界事物作用于我們感官而引起的感覺所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由對我們的心靈活動的觀察所形成的。美國教育家費爾(Feuer.LS)教授認為,教師應從固定僵化的程序和大量偶然的事件中解放出來,獲得“教育的自由”。而要獲得解放、臻達自由的教育境界,就必須以教育者的“自我反思”為前提。而中國哲學歷來是充滿著反思精神的。中國古代哲學家曾子強調“三省吾身”,把反思作為自己修行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見古今中外先賢對反思的認識與重視。所謂“反思”,就是個體以自身已有的觀念和行為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所進行的再認識的思維及情意體驗過程。
二、外語教學的特點
學習和研究外語教學法是提高外語教師專業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發現有些學校和老師有忽視外語教學法學習和研究的傾向(孟臻,2007)。外語教學法不同于普通教育學,外語教學有特殊的規律。外語教學的特殊規律性決定了外語教學法在某種程度上的獨立性。然而外語教學法又不是一門孤立的科學。從其橫向結構看,與外語教學法關系密切的相關學科有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等。這些相關學科的理論大大豐富了外語教學法的研究內容。國內外學界多把外語教學法歸類于“應用語言學”,然而應用語言學其實是難以涵蓋外語教學法的豐富內容。外語教育學是教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從其縱向結構看,外語教學法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大部分。
三、外語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
Smith(1993)把培養教師反思能力的方法大體上歸為四類:行動研究方案(Action Research Program);關于學生、教師、課堂和學校的個案研究與種系研究(Case Study)、微格教學(Microteaching)、結構化的課程任務(Structured Curriculum Tasks)。我們認為外語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應與當前實際情況相結合,找出一些簡單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重視教師個人在教學研究和自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鼓勵教師在實踐中提出和總結個人的理論見解,因為反思是為了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師本人的教學行為上。此外,相關的的師范院校、師資培訓部門應加強引導,開設相關的課程。
(一)重視外語教學法研究
科學無國界,在外語教學法研究中采取“拿來主義”無可非議。但是如果不看情況,不分場合,生搬硬套,照貓畫虎,往往會弄巧成拙。那么為什么國外的教學法大都在中“水土不服”呢? 關鍵在于中國的漢語和文化同西方語言文化差異相當大,中國人在外語學習中的心理活動有許多自己的特點。另外,英語、日語等語言在我國都是外語教學,而不是第二語言教學。因此二語習得的理論不能照抄照搬。我們在借鑒國外外語教學經驗時應注意這些問題。但是要從根本上提高外語教學的水平和質量,就必須建立具有我國自己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新時代的外語教師應當具備較高層次的理論水平。外語教學法的學習和研究決不是僅僅限于了解教材內容,熟悉一般教學過程、方法、技巧,滿足于低層次的經驗描述。
(二)行動研究,將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聯系
行動研究在國外師資培訓中倍受重視,它指教師在特定環境下對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意識地進行系統的考察和探究。行動研究可以由教師個人或團體主持,包括教學行為研究和課堂教學研究。教學行為研究可以從這五個方面來思考:1)作為教師我做了什么? 2)我的教學目的是什么? 3)我對教與學有何看法? 我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看法?4)我的教學是否可以改用其他的教法? 5)我下一步應該如何教學?(Zeichner等,1996)。課堂教學研究是針對某個班級的具體問題或者對大家普遍關注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研究過程一般由構想、計劃、行動、觀察、反思五個環節組成。行動研究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教師通過對自己課堂中的教學現象進行考察和研究,并從中獲取知識,改進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它有利于把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實際教學構思和具體教學相協調和統一起來。
(三)書寫課堂紀錄
教師可以把自己所上課的教學環節、步驟、方法設計等作個記錄,以便對每節課的教學經歷做一種書面形式的反饋,將比較好的教學環節課堂組織形式列一個清單,然后做個分析、總結,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這樣做教師不僅可以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評估,也可以隨時把事件或想法記錄下來。長期記錄自己教與學的經驗,不但可以提高教師寫作水平,也可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這種方法簡單易行。
外語教師成為反思者不僅是教師本人內在的需求和完善自身的愿望,也是教師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反思型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無疑會有力地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外語教師應具備的重要素質也是當前外語教師教育的核心問題。在當今中國的外語教學改革大潮中反思是外語教師自我發展形成職業能力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Cochran Smith,lytle.Inside,Outside:Teacher Research and Knowledge[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3.
[2]傅玲芳,反思型教學實踐:一種新的提高英語教師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4),2005(84-87).
[3]孟臻,外語教學反思的底氣和勇氣——從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研創看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4),2007(46-55).
[4]王友良,反思性教學理論與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J].人力資源管理(3),2003(18-20).
[5]章華民,試論外語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3),2009(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