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應該是社會對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而現在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并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出現了教育和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為了使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上有一定的競爭力,使中等職業中學的計算機教育事業更加蓬勃發展,計算機專業的設置和計算機應用課程的設置應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
【關鍵詞】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專業設置;課程內容
如今,計算機及計算機的應用正以極快的速度朝著網絡化、多功能化、行業化方向發展。從原來一般文字、數據處理到現在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電影動畫等多媒體處理;從原來一般的個人計算機到現在的國際互聯網,只不過短短的幾年時間。由于計算機性能不斷提高,各種計算機應用軟件不斷推出,使得計算機相關行業及家庭的應用更加普及。在我國,隨著計算機進一步普及,計算機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于計算機發展速度加快,與之相應的計算機應用教育顯得相對滯后,與社會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我們的計算機應用教育,在基礎知識、基本應用方面是比較成功的,如計算機等級考試、高新技術考試,使許多人初步掌握了計算機基礎知識。但許多行業、專業化的計算機應用人才卻相對不足。如機關企業中計算機網絡的管理、信息處理的多媒體設計制作、廣告影像行業的圖形圖像處理、設計行業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辦公自動化中的設備應用和公文處理等,都缺少有一定技術水平的人才。經過中等職業中學一般計算機應用專業教育的學生,要達到上述行業中計算機應用人才的要求,還要經過一定的學習和培訓。中等職業中學及中等職業教育的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應該是社會對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而現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的內容以及教學方法都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教育和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
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產品、商場變化大,所以中職學校在充分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課程設計要有前瞻性,教學的課程落后,勢必造成畢業生“就業難”、學校“招生難”的問題,導致學生不想學,教師不想教惡性循環。職業教育,從某種角度說就是“就業教育”。《國務院關于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尤其需要開發適應本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課程,學校可開發本交及與本地區實際聯系緊密的課程,進行職教課程改革。
一、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市場需求調查
面對時代的發展和未來的挑戰,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職業學校就必須在科學實施國家課程的前提下,努力開發具有地方特點、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我校的“厚德技強”的辦學理念,其實質就是要以課程改革為載體,滿足學生的興趣與需要,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通過調查我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涉及的相關單位的用人需求,人才市場發布的有關信息及網上招聘情況,筆者歸納出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基于如下幾點:
(1)基于公司內局域網的操作系統需要。
(2)基于公司或產品在互聯網的營銷宣傳需要。
(3)基于單機維護、調試、軟件安裝的需要。
(4)基于信息管理、經營分析工作需要。
二、計算機專業畢業應具備的知識技能
從調查情況分析,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要想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必須掌握以下核心知識技能:
(1)微機操作與維護、局域網組建與維護,數據庫編輯應用、平面設計、網頁設計、美學知識技能,網絡技術與Internet、快速準確的文字錄入與處理技能。
(2)用人單位的行業知識。
(3)信息管理、統計分析、經營分析、管理軟件應用開發、企業管理知識技能。
在這些知識技能體系中,前兩項基礎層次的需求,側重于上崗應用,第三項屬于較高層次的需要,側重于管理應用(多為小企業的用人要求)。
三、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的定位
從我校近年來對畢業情況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計算機專業是一門實操能力較強的學科,必須附加在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基礎上才有出路。這就要求在課程棄置上要突出計算機維護、操作、應用能力和某專業基礎知識這幾個方面。
四、課程設置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中職學校計算機課程尤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無法滿足就業市場的需要。所以,職業教育要大發展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大力開發校本課程,使之體現職教之特點。筆者認為,我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開設應該采用模塊化知識結構,包括計算機知識層面和文化基礎課層面三個部分。
(1)計算機知識層面:硬件安裝維護模塊(包括:微機操作與維護、網絡技術與Internet、局域網的組建與維護)、文字數據處理模塊(包括:數據庫編輯應用、文字錄入與處理)、平面設計模塊、網頁設計模塊。
(2)專業領域知識層面:專業課模塊(包括操作系統、匯編語言、VB、JAVA、微機原理等)。
(3)文化基礎課層面:經濟政治、數字電路、體育、職業道德、法律等。
在課程設置安排上,首先考慮專業課的設置,根據它所需要的知識配備來開設專業基礎課程,并按照我們學校學生的素質情況和該專業基礎課的相關要求開設文化基礎課。
五、課程設置的有效監控和動態調整
面對中職學生的生源情況和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在教材上應選擇職業資格取證用書并補充或強化相關章節,使課程設置既能達到檢測教學效果檢測目標,實現“考教”分離的目的,又能為學生的就業增加籌碼。
此外,學校為了使自己培養的學生能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就必須經常進行社會調查和定期做好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工作,根據社會需要的變化迅速調整和設置課程。這一點我們學校做得不太到位,筆者覺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只有這樣,職業學校培養出的學生才會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從而才能真正做到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綜上所術,我們學校在很多方面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但是,只要全校同仁共同努力,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學校的課程設置會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鄧澤民、趙沛:《職業教育教學設計》,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年6月版
[2]史麗霞,劉榮福 - 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模塊化項目教學改革初探,《科技視界》,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