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耕地資源缺乏的農業大國。13億人口中9億生活在農村,農業、農村和農民“三農”問題是關系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現代化強國,必須加大農業的發展力度,保持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然而,目前我國農業勞動者素質較為低下,農業技術及推廣人員嚴重匱乏,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產業化的發展。
農村職業教育是培養第一線勞動者技能和素質的主要途徑,可以說職業教育的發展決定著地方經濟的騰飛。因此,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方向必須面向“三農”,普遍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培養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農業科技人才,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本文擬從農村職業學校如何根據本地實際確定辦學方向、調整專業設置,優化課程結構、加強實踐教學,注重技能培養及提高學生素質、確保就業安置等問題作些不很成熟的探討。
一、端正辦學思想,明確辦學方向,調整專業設置
實現我國農村新世紀的發展目標,迫切需要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農村職業教育是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在全面貫徹科教興農戰略,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中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應該是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適應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農業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企業型人才和新型農民。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職業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相比差距還很大,尤其是近年來受傳統觀念認為讀職校無出息和高校擴招的影響和沖擊,部分地區(特別是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職業教育陷入了難于為繼的尷尬境地,有的已名存實亡、名為職校實則辦成了普通中學。
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除傳統觀念及高校擴招外,更根本的原因是職校本身的內因問題,即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社會發展的需求。他們有的雖然辦學方向面向農村,但專業設置陳舊,只開設農學、林學、牧醫等傳統農業專業,無法適應目前農村飛速發展的第二、第三產業經濟的需求;有的則是觀念轉變過頭,農村職業學校背離了面向“三農”的辦學方向,一味追求專業設置的“時尚”,盡是開設一些諸如電子、財會、文秘等城鎮職業教育的專業,由于農村職校在這些專業上的設備、師資、就業渠道不如城鎮職校,這樣必然會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因此,農村職校的專業設置,應圍繞面向“三農”,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培養目標,根據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進行調整和優化,使之與農業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相適應,與經濟區域發展相協調,開設好第一產業各專業的同時,著力開設諸如農產品加工,鄉鎮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適合農村經濟的第二、三產業的專業,在開辦好上述專業的基礎上不拘形式地辦一些短訓班:比如摩托維修、服裝設計等,這樣長短結合,以短養長,農村職校將走出低俗,越辦越紅火。
二、優化課程結構式,加強實踐教學,注重能力培養
農村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應以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和立足點,打破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模式,逐步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觀念。圍繞以當地主導產業,有選擇性地開設課程,注重課程及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針對性、實用性和靈活性,開設一些諸如《職業指導》、《營銷技巧》、《加入WTO后對農業的影響》等適應農村經濟新形勢的課程,在傳授給學生先進知識和實用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自主選擇能力、綜合適應能力,增強他們在農村經濟大潮中弄潮的本領。
實踐教學是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掌握熟練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學校既要建好校外實習基地,更要建好校內實習基地,校內實習基地以教學效益為主;校外實習基地以經濟效益為主。可采取“學校出資金,教師出技術,農民(學生)出地出力”相結合的辦法把基地建立在鄉、村。在擴大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的同時,為學校實踐教學提供條件。
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師生共同承擔實習基地的生產、經營任務,實施產教結合。教師既傳授知識,又傳授技能,實地指導生產與經營;學生既學習知識,又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既掌握知識和技能,又培養提高了生產經營的能力。因此,農村職業學校應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為實習教學提供條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
三、加強教師培訓,提高學生素質,確保就業安置
“民族的振興靠教育,教育的振興靠教師”。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力量。農村職業教育的教師,不僅是理論教學的設計者與執行者,而且是聯系實際的實踐者與指導者。教師應加強學習,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專業知識,樹立終身教育和素質教育新理念,努力探索農村職教的新思路、新方式。積極參加生產實踐和專業學術交流、科研活動,關注教學和專業發展新動向,拓展知識面,提高學歷層次和職業技能,力爭把自己培養成“雙獅型”職教教師,以適應農村職教素質教育的需要。
現代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職業教育培養和輸送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應用型、創業型勞動者。農村職業教育應把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與素質的提高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牢固樹立起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為目標的素質教育新觀念,以適應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
職業學校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素質和良好的身心素質,確保學生畢業后在農業產業化的大舞臺上體現出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具備扎實的文化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獲取新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具備創新意識、競爭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能適應繁雜多變的職業崗位;具備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頑強的意志以及經受挫折和失敗的良好心理素質。學生只要具備了以上素質,就業安置自然不成問題,他們將成為振興農村經濟的主力軍中的“搶手貨”,并在振興當地經濟,實現農業產業化道路上越走越寬廣,真正體現農村職校生的自身價值。
總之,職業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之一,現代農村職業教育肩負著為農村勞動力市場培養把科學知識延伸到技術領域,轉化為生產能力的新型勞動者的重任,真可謂任重而道遠。農村職業學校應清楚地認識到“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科學領域的新發現新發明將有力地推動當前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深刻地影響和帶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升級轉型。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全新的職教理念,培養更多更好的農村實用人才,以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