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動聽的歌聲,必須是協調、平衡、統一的聲音,歌唱訓練從“自然的聲”到“審美的聲”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反復的實踐和認識過程。歌唱時人體發聲器官各部分相互配合、協調的運動,他們之間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在歌唱中通過對抗使各部分器官張力及其協調配合達到平衡,而這種平衡貫穿于歌唱的始終,但它不是僵死的、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歌曲的旋律、音高、速度、力度、咬字、感情等等的變化而變化,歌唱中舊的平衡不斷被打破,新的平衡不斷地產生,發聲器官只有在各部分協調配合而平衡的狀態下,才能發出美好的聲音。但是在歌唱中也有許多不平衡因素的出現,歌唱中表現為:在同一組歌唱機能中,用力和放松這對矛盾失去了正常情況下相互制約影響的平衡度,使聲音失調,不能科學的演唱,造成不平衡的因素是很多方面的,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心理因素
1、心理素質在聲樂表演中的重要性。早在17世紀心理素質的問題就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注意。由于精神緊張,破壞了協調合理的嗓音發生狀態,造成演唱失敗的例子很多,甚至有人為此放棄歌唱而抱憾終生。其實,心理素質是可以培養的。歌唱家費蘭可#8226;#8226;冠來利,是當代一流男高音。他在演唱吉諾的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時,上臺前非常緊張,神經過敏。他把自己關在旅店里,用手紙把空調口糊上,怕著涼,怕生病,但他還是緊張的就像生病一樣。他形容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個囚犯狀態。后來經過自己不斷努力,經常演出,終于打破了自己緊張的心理狀態,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這里,中學生的怯場、靦腆、害怕都是不良心理素質的表現。他們已經知道歌唱時心理素質直接影響著生理活動(即:歌唱的發聲狀態)。根據聲樂表演藝術特點,最佳發聲狀態是由良好的身體狀態、良好的技術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三個部分組成的,只要有一個部分欠佳,歌唱的狀態就會受到影響,其中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是能否進入最佳狀態的關鍵。中學生因為舞臺經驗少,而且對歌曲的把握能力不夠,導致上臺緊張、心跳加速、身體僵硬、兩腿打顫、氣息上浮、有時還會忘詞等等。
2、加強基礎訓練。物質是基礎,加強扎實、牢靠的技術基本功的學習和探索,.成百上千的耐心實踐,使扎實的功力在實踐中鞏固。俗話說:“藝高人膽大”,良好的心理使發聲處于平衡與穩定,而牢靠的技術又支持心理處于平衡與穩定,精神與物質相互支持。條件反射式的緊張可采用模擬演出的辦法過渡,將臨場發揮的失誤和原因加以總結,找出技術薄弱環節和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失誤會越來越少,心理也會越來越堅強。
3、培養意志力。堅強的意志,使歌唱著的中學生取得信心,以至進入歌唱前放松,去掉一切“緊張”干擾的先決條件。意志力的培養從幾個方面著手:a.明確的目的性和力求達到這一目的的堅強志向。b.果斷和不屈不撓的堅定性、永久性。c.沉著耐心和自制性,充沛的精力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從技術和音樂的學習與訓練,從每一堂課,具體授課內容及課外作業,逐步培養意志品質。
4、提高藝術修養。使中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和高尚的藝術情操,培養熱愛藝術,奉獻藝術的赤子之心,擯棄一切浮華、羞怯、自私、自卑、虛偽等習氣,培養豪爽大方,光明磊落,崇尚進步文明,品格高尚的藝術氣質,到達投入音樂超越自我的更高境界,無疑促使心理素質內在質的飛躍,給嗓音平衡以精神支柱。
二、人為因素
1、確立注重基礎、循序漸進的指導思想。通過多年的教學聲樂學習,我認為換聲區的解決是不可疏忽的,通常自然人聲到一定音高時就需要加以調整,使聲區得到擴展。自然聲音到高聲區的過渡音區為換聲區,聲音訓練中過急過早的擴展音域,尋求高音突破,忽視換聲區的質量和聲區的完美統一,聲音上反映出虛、空、緊、產生抖音或音域內有“坎兒”形成兩節音色等。這些中學生在演唱時不平衡因素與換聲區解決不合理有關,是聲音訓練的障礙。中學生在初學聲樂時,演唱低音區真聲用的較多,但是演唱高音區的時候假聲幅度又太大,導致是聲線的不統一,聲音上反映出在高音的時候聲音虛、空,和低音區形成了兩種音色。通過多年教學的努力和不斷的演唱實踐,我認為,可借鑒“提升原理”(見凱薩利著《心的歌聲》)。使換聲區平和的過度到高音區。
2、教學曲目安排合理適度。循序漸進的發展教學曲目,是克服嗓音不平衡因素的另一要點。當學生尚未達到一首曲目技巧的程度時,如跨度大的音程,快速華彩,延長的高音等,讓他樹立演唱的信心是不可能的,越是對演唱報以希望越是緊張,失誤會越多,長此下去,精神沮喪、怯場,發聲器官失去平衡,形成惡性循環,嗓音會退化,甚至會毀掉歌唱生涯。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看別人唱很大的歌曲,自己也想唱,但是因為自己本身的基本功還不夠扎實,技術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導致考試的時候發揮不好,成績差,隨后教師根據歌唱者的水平調整了適合的曲目,這樣在以后的考試中歌唱者就較有把握的能夠充分的表達音樂,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所以說選用訓練曲目一定要適度,并保持mf~mp的力度,旋律的流暢及律動感;感情內在體驗;避免戲劇性太強、旋律音程跳動大且多變的高難曲目。
三、技藝因素
1、喉頭與呼吸的平衡。在中學生歌唱實踐中,喉頭與呼吸的矛盾是很突出的,單純追求喉嚨打開或過分強調呼吸的作用,都可以導致聲門與呼吸搭配失調。我認為學生在歌唱時的呼吸應該舒適自如。具體從以下三點來說明:a.使學生身體的平衡感:正確的姿勢是呼吸順暢的基本條件。身體站定,重心穩定下來能獲得內在的松弛,保證氣息舒服通暢。b.讓學生練習呼與吸的平衡:當體內完全放出廢氣時,新的氣息會很自然的流入,且吸的深、足。要把握這個環節,一定要在每一個樂句完結時吐出廢氣,使身體有一剎那的松弛與緩沖。c.使學生感受呼吸肌的彈性狀態:歌唱的呼吸運動范圍主要靠肺的底端,即第六肋間的最大擴張水平線上,這個部位橫膈膜才容易受到小腹收縮的控制,進而調整呼吸,所謂“氣沉丹田”就是這個道理。歌唱的氣息是依靠呼吸肌的擴張和收縮來調整的,聲音的爆發和延續都有賴于呼吸肌的彈性的有效的支持。
2、喉頭與共鳴及它們與呼吸的關系。美聲唱法音質純凈,泛音豐富,共鳴充分,投射力遠。這些特質使得歌唱時喉頭向下以獲得充分的共鳴腔,而喉頭向下擋氣的起音方法,獲得準確的起音并得到反射的清晰焦點,有助于共鳴的更充分發揮。共鳴與喉頭關系處理得當,相對平衡,聲音優美動聽,處理失當,聲音則出現“緊張”等異常現象。強求共鳴效果,會打亂喉頭位置。所謂“忘記喉嚨的歌唱”實際是因為深呼吸,遷動腹壓區肌肉對呼吸乃至對發聲的作用,獲得深呼吸支點和喉位穩定向下與共鳴的平衡感,歌唱中內在感覺不用喉直接用腹部支點溝通共鳴。因此喉越松,越不加外力,聲音不受干擾,共鳴就越充分,最終獲得掩蓋的高位置上自然拋射的最佳效果。
讓學生鑒別自己聲音效果,要放聲音去聽投射出去后返回來的聲音;還可以將自己歌聲錄在磁帶上,放錄音審聽,也可以用自己的錄音與歌唱家錄音相比較的方法,主要在與鑒別自己歌唱的“范兒”——方式的優劣,而不是比“響”、“亮”。呼吸是基礎,喉頭是發聲器官,共鳴是聲音效果,它們內部構成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關系,發聲器官內部關系平衡是發展技術的基礎環節。
歌唱是一項復雜的腦體結合的創造性和藝術性勞動,在歌唱中要尋求自然規律,尋求矛盾對立統一規律,不是簡單的把某一局部與整體割裂開來,頭痛治頭,腳痛治腳,而是用科學的辨證方法,宏觀的分析、看待局部問題,融會貫通的將它們統一到整體歌唱有機的聯系中來,求得各發聲因素內部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平衡。已達到更好的聲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