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變不離其宗,無論語文教學怎樣的變化和改革,都要在原有教學體系上來完善和添加。創(chuàng)新,創(chuàng)的不是形式,創(chuàng)的是讓學生如何更好的來學習語文知識的技巧。我從傳統(tǒng)基礎教育出發(fā),來分析語文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
一、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
1、課堂發(fā)言不積極
上課學生興趣低下,這使課堂變得沒有任何生機,有的學生不喜歡主動發(fā)言,得過且過,甚至很多學生害怕上課回答問題,這是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要正確的引導學生認識到課堂的意義,主動舉手發(fā)言是一節(jié)課上的成功與否的關鍵。舉手發(fā)言不僅是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主動能力,也是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況的一種好的途徑,在講課堂習題的過程中有個知識難易滲透的標準。
2、學生學習成績差距大
從初中的語文教學現(xiàn)狀來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往往是參差不齊的,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師的教學手法單一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等等。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教師一定要加以重視,否則將會導致學生偏科嚴重,久而久之對語文產(chǎn)生厭倦的情緒,甚至抵觸。初中生大多處于叛逆期,可塑性很強,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運用正確的方法對學生加以引導,讓他們認識到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從而認真的學習語文知識。
3、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
學好語文,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自身素質,更能夠拓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成功的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往往使教學呈現(xiàn)出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但是初中語文的教學當中,很多學生不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原因在于學生對語文課的重視程度不高、教師的引導方法不正確等等。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定位語文在學生未來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思想上對語文產(chǎn)生一個整體的新認識,重塑學生對學好語文的自信心。
二、創(chuàng)新初中語文教學方法
1、讓學生主動發(fā)言
培養(yǎng)學生舉手發(fā)言的習慣。教師可以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要有發(fā)言,然后積分,回答一次得一分。每天每同周都公布每位學生的次數(shù)和分數(shù)。每天發(fā)言好的學生,發(fā)言次數(shù)最多的,分出前三名,根據(jù)發(fā)言的內容,適當?shù)臏p輕他們的作業(yè)。雖然有的學生積極舉手沒有答對,但是通過舉手也能在站起來的那一會努力的想答案,這就是一個進步。所以,不要讓學生害怕舉手,要讓他們知道,舉手是一件值得夸獎的舉動,這樣才會調動學生們主動舉手的興趣。
2、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學習的能力都不同,一個班級當中學生學習成績定是良莠不齊的。所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培養(yǎng)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針對每個小組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共同進步。每個小組中都必須有不同基礎的學生,這樣有利于相互幫助。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問題應該有一定的層次,難易程度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相對簡單明了的問題針對基礎差的學生進行提問,較難的問題則由基礎較好的學生來回答。這樣,整個課堂就會“活”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保證了課堂的質量。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⑴、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語文的學習,本身是個枯燥的東西,字、詞、句、段的學習是一個理解、記憶的過程,這些基本的掌握還是要從課文當中尋找。所以能把一篇文章讀的熟練,理解的好才能更好的掌握字詞的應用。分角色來朗讀、復述課文、講故事等都是學習課文容易讓學生進入情境的方法。比如《木蘭詩》的教學,可通過以上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就能更好的掌握文言詞、句、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情境和氛圍的設定是很重要的。
⑵、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教學當中,要調動學生身體上的每一個感官、每一個部位。一般初中學生們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我們要盡量調動他們各個部位去感受,去觸摸、去聞、去聽等等,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課堂當中感覺快樂,重要的是在快樂中學到知識。有助于學生掌握課文當中的知識,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
⑶、善用激勵手段
俗話說的好,好學生都是夸大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要適當?shù)谋頁P和鼓勵他們,讓他們對學習有興趣有激勵時時都存在,并不僅僅針對于課堂之上。
語文課堂上掌握知識固然最重要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形成正確積極地學習習慣更是重中之重。所以語文教學需要創(chuàng)新和改革,作為教師,必須主動地探索鉆研更具有實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