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創新人才應具有的創新素質是時代賦予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師也應努力致力于培養和發展青少年學生的創造力。語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也在于使學生樹立創造志向,訓練創造性思維,增長創造才干,開發創造力,成為各種層次的未來、具有創造精神的人才。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創造性思維;創造力
閱讀過程既是一個心理過程也是一個實踐過程。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是學生怕知到生疑解疑再到生疑的過程。”因此,語文閱讀教學特別要注重過程而不是注重結果。而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教學的模式化和繁瑣化的現象,很值得語文教師重視。
一、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為核心,讓學生不斷地閱讀課文,不斷地尋找問題,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提出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可組織引導學生評論:哪些問題提得好,哪些問題對大家有啟發,哪些問題最新穎,哪些問題最富于挑戰性,哪些同學發現的問題最多等等。教師可以有目的地選擇部分問題和學生共同分析、研究、解決。因為“問題法”本身注重的是通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去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為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創新精神的基石。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造就創新人才的關鍵之一。因此,在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氣氛下,采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置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促進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教給學生尋疑提問的思路、角度、范圍和方法,使學生提起問題來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教師也可以“拋磚引玉”,從不同的角度提些問題作示范,開闊學生的視野,誘導學生發現問題。
二、關注學生思維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由此可見。在質疑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善于創新尤為重要。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們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多向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學生。因此,用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去指導學生.就成了問題的關鍵。
作為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在學生的學法指導上,強調學生不必囿于唯一的一個答案,可以從自己的個性出發.去理解作品的內容。閱讀思維是由情境性所決定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規律與其他學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學科的思維訓練只是把語言作為媒介,通過對本學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論、觀點的分析、比較、綜合、歸納、抽象、概括等活動來實現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則是直接通過語言訓練來實現的 用語言教語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表現形式.語言本身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媒介或憑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學內容。
三、引導學生找到好方法
實踐告訴我們,學生要想真正學到知識,只有自己動腦、動手、動口,老師是代替不了的。老師的主導作用只是外因,只是用外因去激發學生的內因,讓內因起作用,才能起質的變化。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了較強的自學能力,將來才能獨立地探究新的領域,索取新的知識。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既要改進教法,又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如:教材中屬于半獨立閱讀課文。教學時應當減少老師的講解,多讓學生動腦筋,自己讀懂課文,所以可以讓學生看課文后邊的思考題,然后啟發學生帶著問題一步一步地讀懂課文。再如教材中的習作例文擔負著指導閱讀和指導寫作的雙重任務。也就是說不但要求學生能在老師的輔導下讀懂課文,而且要求學生掌握寫作方法。因此,在指導閱讀后向學生布置一篇作文,這樣做體現了讀寫結合、學以致用,對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處。
四、重視語言環境,注重 “讀”文章
任何語言,在不同的語境中都會有不同的含義。品味語言必須扣住具體的語境,這就要求在閱讀中重視整體閱讀,即是把較小的語言單位放到較大的語言環境中去思考。依據文章的特點,從文章的立意、思路、篇章結構及表現方法這些全局性的問題人手。逐層深入地去把握文章的核心。只有這樣。才能從整體上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吸收文章的精髓。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非讀書不能作文。”這些俗語都表明“讀”的重要性。在閱讀教學中,要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采取不同形式的讀,如個人讀、齊讀、默讀、朗讀等。讓學生在各種不同的“讀”中,充分的與作者對話,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在眾多的方式中,尤為要加強朗讀。朗讀不但讓學生“讀”了一遍文章,而且還“聽”了一遍文章,讀、聽結合更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另外,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積累一些妙詞佳句。最后達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效果。
五、養成學生多閱讀的習慣
閱讀教學必須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當然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首先要給學生閱讀的自由,時間上的保證。教師盡可能地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去自由閱讀。如可建立圖書角,讓每個學生帶幾本自己的課外書集中在一起,找班上讀書優秀的幾位同學,負責班上同學的借書還書,資源共享,大家輪流著看,讀書的范圍更廣了。其次保證時間。讓學生讀。天天讀,才能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減少重復、無效、無意義的課外作業,把時間騰出來讓學生進行“自我閱讀”。使學生讀書有充分的時間保證。第三注意積累。在進行閱讀時,要教育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形式來記讀書筆記。讀到好文章摘錄好詞佳句,記下心得體會。凄書筆記本應該成為學生自由發揮的空問。只有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才能讓他們靈動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學海”“書山”之間,從而穩定對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六、結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教師,最大的作用不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基礎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綜合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對這些能力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自我閱讀的積極性.并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