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是學校、教師、學生三方參與的一個學習過程,有效的教學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還可以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同時推動學校教學發展目標的快速實現。教學不能只看中“教”的層次,還應從當前學校教學現狀出發,深入探索“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學”,充分發揮教師育人教書、授之于漁的職能。文章從教育部提出“提高教學有效性”背景入手,從教師高效教學和促使學生有效學習兩方面,詳細闡述了新時期教師如何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最終實現教育“教與學”目標。
【關鍵詞】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有效
在教育部門的號召下,各地區學校紛紛執行有關提高教學有效性及教學質量的通知文件,將“育人”作為教學基本任務,大力改善教學中單方面教學、輕德育培養的教育現狀,強調要在教學過程中兼顧傳授專業學業技能和人文思想教育理念,即不僅僅要教會學生如何解決課堂問題,還應引導學生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思想,進一步塑造學生的靈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提升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1、需要具有高尚的個人素質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展開,各層次教育對不同學科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僅僅要求教師具備專業的學科知識,還必須具備較高素質和職業道德水準。首先,在教學中投入百分百的熱情和精力,將自己對職業和學生的感情融入到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力所能給的智慧和技能,不斷從教學育人中提升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擁有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將教學過程變成充滿愉悅氣氛的學習樂園,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勇于面對困難、面對挫折,做到真正的“寓教于樂”,進而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心態提高教學效率。
2、需要將教書育人作為使命
教學過程中會遇到不同情況的教學難點,比如學生不穩定的情緒、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學生不配合教學工作展開等等。如果在教學中遇到困難就放棄努力、放棄爭取改善的機會,必然會降低教學有效性,甚至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因此,教師需要在完成應有教學職責的基礎上,深入學生生活中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和學習心理,設身處地為學生考慮,做到在學習上、生活上關心學生,將教書育人作為本職擔當,積極為學生解決不同方面的難題,并愿意與學生一起制定學習計劃、落實學習計劃。除此之外,要多結合學生學習情況,結合社會實際組織各種社會學習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定位自身角色,將課堂理論用于實際,并在實踐中收獲滿足。
3、需要對教學情況展開反思
古人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遠過矣。”即無論是什么身份的人,做什么事,都必須經常展開自我反思,就自己的生活和經驗進行總結和思索,才能不斷從教訓中收獲成長,從利弊衡量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指揮者,需要將教學過程看成不斷改善自我、不斷改善教學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更應該針對每一課程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把教學計劃、教學設計、教學課堂問答、教學師生互動、教學課后輔導及教學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記錄,從糾正問題出發不斷豐富教學經驗,為提高教學有效性提供充足支撐。
4、需要不斷創新教學理念
對很多學生來說,教學過程就是“知識傳授”的主體和客體過程,并沒有涉及到太多自主能動性和人文理念,這也是傳統教學理念的重要表現之一。長此以往,教師也會受到以上教學理念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忽略學生的主體性,一味灌輸思想和知識,無法賦予每門學科教學價值和意義。在此,筆者認為教師要遵循學科教學目標,以此為基礎擁有與之相一致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教學態度,打破傳統的教學“主體——客體”固有模式,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對社會、自然、人生及未來的思想和重視,將教學的核心理念與學生的情感、成長相結合,以達到每上一節課,學生都有所成長的教學效果。
二、促進學生學習有效性
1、知行并進,通過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素質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教學提出的要求,教學理論及教學方式也開始被全新理念和方法所代替,而教學模式相對應的學生學習模式也發生了改變。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改變灌輸模式教學方法,不但要追求課堂教學流暢、教學模式先進,更應該從思想認識層面及道德層面、情感層面入手,通過課堂理論教學,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積極開發與專業課相關的教學案例和實踐活動。教師應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不僅僅要讓學生完成學習,還要實現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在付諸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全新的精神和態度。而學生在實踐學習中也可以收獲更多經驗和教訓,掌握除了課堂知識以外的專業技能和社會生存技能,實現提升自己能力和素質的目標,賦予學習更多價值和意義。
2、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培育學生人文情懷
“育人為本”教學理念要求學校的一切教學活動要從學生為立足點,以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基礎,將以人為本理念貫穿教學、育人、管理及互動的每個環節。通過實施教學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樹立良好的榮辱觀和科學價值觀,主動遵紀守法、熱愛老師和同學、主動明禮守信、主動承擔學習任務和社會責任。教師應由率先垂范教育學生如何關心別人、如何對自己負責,從以身作為抓起,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改變學習觀念,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并且學會面對自身優點和缺點,學會改正缺點和發揚優點,學會認識自身優勢和劣勢,學會如何揚長避短和取長補短,最終擁有人文情懷和正確學習觀并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3、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學習的有效性最主要體現在學生是否能在脫離教師指導、脫離學校管理監督的情況下展開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指的是積極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總結問題的動態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主動獲取解答問題技能的求知過程。對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教學方法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選擇教學方法,如此學生就不會把學習當成一項任務、一種負擔,因而更愿意主動接受學科知識、主動探索未知領域,愿意主動配合教師參與教學實踐;其次,教師要積極創設不同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拓展學習思維,切實開發學生學習潛能,提高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總結
教育領域從小學、初中到大學,一直將“育人為本”作為教育總目標,堅持“以人文本”教學理念,從引導學生學習、成長著手,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科技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本文從“教”與“學”兩個視角探索新時期教學要求,指出要將學生作為實施教學活動的主體對象,才能體現教學活動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從而論證了從教與學兩個角度展開教學,才能提高教學有效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飛鴻.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與實踐[D].揚州大學,2013.
[2]朱德全,張家瓊,桂平.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J].教育研究,2010(04)
[3]賀芳.高職院校技能訓練教學有效性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3.
[4]黃旺生.關于提升大學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的幾點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