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首當其沖,是重頭戲。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站在高處,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義為核心,延伸到知識、道德、審美各個方面。因此,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抓住“讀”字,把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當作閱讀教學最重要的一環,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理解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巧讀呢?下面本人就這幾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興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點,有興趣就有樂趣,有樂趣就能激發出更大的興趣。只要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就能增強他們在閱讀中的主體意識,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特別對于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大力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與樂趣相聯系。使讀書成為內在的需求,成為他們的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
二、教給學生閱讀方法
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讀物的實際情況來選定閱讀內容,大到思想內容、寫作特點,小到段落層次、遣詞造句,制定明確的目標。在閱讀時要直接捕捉與目標有關的材料,通過各種途徑達成目標,要避開與目標無關的內容,避免繞圈子。然后,在此基礎上,及時進行篩選,找到真正切中目標的閱讀內容。閱讀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文章應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既使同一篇文章里的不同段落,閱讀時也不可能均衡用力。教師要根據文章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所需要的信息,指導學生選取不同的閱讀方法。
三、引導學生讀書時,抓住重點詞、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篇課文或一段話,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兩遍就了事,而應布置預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這樣就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也很注重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比較,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覺得這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
四、提出明確要求,教給預習方法。
預習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一篇課文,學生通過預習,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然后帶著問題學習,這樣閱讀的積極性就會提高。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授新課,就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通常的做法是:1、預習要求要明確具體:即①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②試著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③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這樣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果。、根據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從而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能力。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引導學生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在習作中運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總之,閱讀能力培養的方法還有很多很多,這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發現去積累去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從而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