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兩年來全國上下都在進行課程改革,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其主要的趨勢就是把原來的灌輸式教學體制改變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勢態。顯然興趣便成為關鍵的研究對象,興趣是人們力求探索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主觀原因。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動的基本動力,要使學生產生體育的需要,就必須使學生有學習和從事體育的興趣,因此,加強學生對學校體育的興趣,也是當前學校體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當前中學體育的現狀來講,增強學生對學校體育的興趣,應從這幾方面著手:
【關鍵詞】中學生;體育課堂;質量;方法;學法;教法
一、給教學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1、場地的布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外界信息通過傳導神經的興奮性到達大腦中樞,這種條件反射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為保證課的順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礎。例:跑道的布置,整齊標準的道寬,起點終點的設置,都能給學生良好的心理反映,學習積極性提高了,為下一步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做好準備。良好的教學環境,可使學生興趣倍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器械和設備的準備也能給課堂氣氛預熱
器材的準備是體育課堂運動量與運動密度的基本保證,也是上好課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沒有相應數量的器材設備,不能上好體育課。因此應課前準備、檢查好該堂課的體育器材。例如:籃球的數量要多少,技巧前滾翻墊子是否干凈,踏跳板彈性安全性情況等等。材應檢查清楚,做到心中有數,使得學生沒有后顧之憂,從而使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心境。
二、課堂中主觀因素對教學氣氛的影響
1、教師要有積極向上的教學心態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與領導者,教師的心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這樣就要求教師儀表要整潔大方,著裝整齊,表情喜悅,樂觀向上。講解要扼要簡練,易懂,生動形象,妙趣橫生;示范要正確到位,動作優美,產生強烈藝術感。課堂組織要規范,有開始,有結束,教師精神飽滿,學生就信心百倍;教師要和藹可親,耐心輔導,多加鼓勵,及時肯定。一個“好”字,一句“不錯”對掌握較差的學生就是鼓勵,讓快樂充滿整個課堂。
2、教學中注意隨時調整學生的心態
學習情緒是上好課的前提、基本條件之一。現代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雖然活潑好動,自我意識強,接受新知識快,但大都任性,自我控制能力較差,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心理的各異特征,通過各種方式的心理教育,幫助引導學生克服與消除各種心理弱點及障礙,促使其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自覺主動的發展體育能力及個性,達到創新目的。首先,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有些學生膽子小,遇事愛靠后溜邊,還有些學生體育水平與其他學生有所差異,這些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怕難為情,容易緊張,甚至不敢練習,敷衍了事。因此,在教學中應盡量把他們排在靠前一些,且降低動作難度,加強個別輔導,促使他們先做、敢做,鍛煉膽量,獲得成功體驗,培養其勇敢、果斷的心理品質。其次,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學生普遍喜愛體育活動,更喜歡體育比賽。在體育課上學生一聽說要比賽,馬上就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興奮無比。在體育教學中,要組織好多種形式和類型的競賽活動,讓學生體驗勝利與失敗的情感,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其三,應當重視學生自主作用的調動,重視學生學習的信息反饋。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給自己上課,在課前先教給學生練習方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需要,學會思考,自己使用器材,讓每個學生都能活動起來提高上課效率。學習興趣濃厚,信心足,斗志高,從事各種身體鍛煉能做到不怕苦、不怕累,學習自覺性能得到充分發揮,有利于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果。
3、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不同學科都有其完成本學科的主要教學目標的專門內容。體育教學在把握體育學科教學內容全面性這一點,必須把能全面發展學生各種身體素質,有利于學生身心素質,健康均衡的發展,教師應從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置入手,考慮以下幾方面:1、教學內容要面向學生,著眼于學生的未來,能為自身體育的形成和發展打基礎。2、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利于與社會體育接軌。3、教學內容豐富多彩、靈活多樣,教材融民族體育、健身項目和娛樂活動于一體,有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個性的發展,自鍛能力的養成。內容涉及理論、技術、保健、素質等方面,突出健身性、休閑性、娛樂性、終身性、實用性,以利于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鍛煉。老師應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要不斷的鉆研新教材,如準備活動部分可由教師帶做徒手操換為學生自己組織、或以武術操、少年拳、棍術、刀術、劍術等進行、或以健美操、校園集體舞、體育游戲等方式進行;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都可以選進教學內容。使學生愛上體育課,變老師要我上體育課為我喜歡上體育課。因此要注意選好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的目標。
4、教學方法不斷創新
首先,師生角色要變換。教學過程應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主體”,使教師從“幕前”走向“幕后”由“主演”變為“導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為學生創造唱主角戲的課堂舞臺。如:每節課的準備活動,可讓學生輪流擔當小老師的角色。復習課、練習課、游戲課放手讓學生組織。讓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發展,同時自鍛能力、創新意識也隨之增強。
其次,“教”與“學”的轉換。在教學中“學法”比“教法”更重要;學生“會學”比教師“會教”更重要。例如在新教材教學時,讓學生先行主動嘗試學習新教材,然后讓學生談體會,師生共同探討,教師在學生有所領會的基礎上加于技術性指導點撥,最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加于鞏固提高。如跨越式跳高教學,可先讓學生試跳,并以游戲形式組織學生練習,讓學生邊“玩”邊“學”,自主練習。此時教師應相機行事,靈活點撥,把學生中優缺點結合起來,組織探討,取長補短,從而引導他們對正確動作的理解與掌握,提高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果是諸多方面的,我們必須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把體育新課程的理念、思想、目標貫徹滲透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與過程,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方向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