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下課堂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程序化、封閉化,甚至盲目隨意的教學現象隨處可見。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修訂立足于促進學生主動、活潑的發展,更加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為了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新大綱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在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然而以傳授知識為本,以教師為中心的授受式、訓練式的主流教學過程仍然充斥著課堂。為了能使學生有效地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學會怎樣去讀書,掌握自己的閱讀的本領,下面說說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才能被極大地激發出來,產生機械的學習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法很多,比如創設情境、開展內容豐富多樣的競賽、精心設計的巧妙問題、新穎奇特的電教手段的使用等等。
一般來說,學生對某科的學習的是能夠明確的,問題是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差,教師進行閱讀目的的教學時,學生就熱一下,過一段時間,又冷了,這時需要教師注意適時主動性:一是要當學生認為課文內容理解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以理解問題;二是要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點播作用的問題,這樣問題會使學生豁然開朗;三是要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不愿思考問題的時候,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討的興趣;四是要當學生滿足于自己一個角度提出的問題。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老師要經常性的提醒學生,或是結合教材,開展多種多樣的讀書活動、演講比賽等活動。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閱讀目的的教育。不能讓其松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方法,既能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是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目的。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學生的寶貴財富,一生受用。
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要著重培養良好的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經常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大有收獲。
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例如利用晨會讓學生講看過書的情景內容;在講讀新課之前,讓學生從課外書籍上手機一些相關的資料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識或現象往往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其能樂于閱讀。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在應用時就會主動查找相關的信息,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語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注重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解疑,教師可以清楚的知道學生哪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這樣便于教師有針對性的教學,減少無效的勞動。對于學生來說,能夠想到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養成求知的興趣等等,語文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認真求疑,然后大膽質疑,積極解疑,讓疑成為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外向動力。
四、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從而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主動的探索。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探討的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學生們的意見,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在這種寬松民主的氛圍中來學習,那樣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的精神自然而然的就會發揮出來,同時也可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五、讀寫相結合的方法
讀寫結合,這就是語文的重要方法,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規律。讀可豐富詞匯、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在每一學期的教學中,我都會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句子。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自覺的進行課外閱讀,廣泛的手機自己所需的材料。
總之,閱讀是學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質,提高能力的最佳路徑。這就要求我們應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做到既要重視課內語文又要抓好課外閱讀。在日常學習中交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行而有效地閱讀技能和技巧,那樣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在短時間內迅速的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