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8226;莫塞爾曾說過:“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在這一領域內,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边@精辟的論述,道出了器樂教學的寶貴價值與意義。隨著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器樂進課堂教學已成為目前音樂教學改革的一種普追現象,將器樂教學引進課堂,不但適應兒童好動、好玩、好奇、好勝的心理特征,讓學生學到相關的音樂知識技能,參與實踐,獲得豐富的音樂感覺;還可以誘發兒童思維的多樣性,促使腦、眼、手、口、足臂多種器官協調發展,對開發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起著極大作用。
【關鍵詞】 器樂教學;音樂素質;課堂樂器
開展器樂教學,提高學生藝術素質,已是我國近年來小學音樂教育發展的普遍趨勢。特別是在農村小學音樂課堂,器樂教學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才能充分發揮器樂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功能?下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對器樂進課堂的幾點思考:
一、精選樂器,走好器樂教學第一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毙抡n標中明確指出,面向全體學生的器樂教學,就要選擇適合學生普遍使用的、簡單易學的、便于集體合奏教學的“課堂教學樂器”。在廣大的農村音樂課堂中,由于我們面對的大部分學生是沒有學過樂器,也沒有進行過系統的音樂知識學習,學生的音樂素質相對較差,特別是處于農村的學校,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困窘,家長理念轉換不過來,都給學校開展器樂教學帶來一定的困擾。因此,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用樂器,才能保證器樂教學的順利進行。例如豎笛、口風琴、打擊樂器,價格實惠,攜帶方便,又能夠做到“每人一件”,易于普及。同時在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有很多的打擊樂器認識、運用,音樂教師也可帶領學生進行自制“樂器”。如往空的易拉罐或者礦泉水瓶里裝上沙子或豆子或大米,制作沙錘,找兩塊竹板用繩子串聯在一起做成一個簡易的響板等等。這樣課堂上不僅有了樂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作力與動手能力。
二、器樂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為主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中,學生在獲取音樂知識以及在接受技能訓練時多數是被動的、單調的,這不利于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器樂走進課堂后,學生對新鮮事物非常感興趣,一改過去的被動學習到現在的主動學習,甚至開始翹首期盼。器樂教學不但豐富了教學內容,同時也增強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學習樂器演奏,不單是為了掌握一兩件樂器的演奏技能,而是為了通過演奏樂器更好地感受、表現和創造音樂。因此,在器樂教學時不能采用“專業器樂教學”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不要過分強調技能性訓練,那樣只會把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湮滅,會使學生喪失學習器樂的好奇心,應盡可能地與唱歌、欣賞、創造等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以盡量減少單純的樂器技術練習。以一年級《小雨沙沙》為例,當學生熟悉音樂后,我安排了幾個學生共同進行大雨、小雨的音響模擬小游戲:選幾名學生上臺隨著我的琴聲用自制的打擊樂串鈴、碰鈴、雙響筒進行即興演奏,模擬雨落在屋檐上、桶里、盆里的音樂形象。學生很自然地就知道該用什么樂器演奏,以及節奏型是什么。在整個合奏的過程中,學生個個情緒激動,完全沉浸在音樂藝術的魅力之中,他們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音樂知識,節奏、旋律、人聲也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樣的教學,教者輕松,學者愉悅。
三、器樂教學要讓孩子們充滿自信
有些學生天生的嗓音不大好、五音不全,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嗓音難聽而不愿意開口唱,即使開口唱也不知道自己的音準不準,這樣會防礙他們感知能力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讓他們借助器樂吹譜子來代替開口唱,學生反而比較接受,并能很快地掌握旋律。即使是陌生的樂曲,視奏時吹錯了也能立刻感覺到,經過反復練習,慢慢地他們的感官便會這得敏銳起來。學生通過器樂視譜演奏,能提高感知能力,促進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器樂以它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不但豐富了教學內容,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自我表現的欲望。還記得上次帶12名孩子們去城里參加縣里組織的器樂演奏比賽,與其他參賽選手對比起來,我們的演出服——校服顯然顯得寒酸多了,但在臺上短短的幾分鐘演奏他們卻毫不退縮,每一個人全心全意地演奏著手中的樂器,把美妙的旋律傳遞給在場的每一個人,贏得了陣陣掌聲。從他們容光煥發的表情中,我看到了每個孩子的閃光點,正是這小小的樂器,讓他們的表現欲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器樂的演奏讓孩子們找回了自信。
當然,器樂課堂教學也并不排斥少數有興趣愛好專長學生的能力發揮,如安排他們領奏、休息時請他們獨奏表演等,既滿足了這些學生的自我表現欲望,也為大家提供了相互學習和觀摩的機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想方設法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呢走上舞臺,通過演奏體驗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器樂教學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有效途徑。
教師除了在課堂上進行器樂教學外,還應把它延伸到課外生活中。讓學生進行器樂演奏,或是獨奏、合奏、伴奏,或是開展一些演奏比賽,這些活動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演奏水平,發揮其特長,而且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讓美妙的聲音回蕩在大自然,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音樂的美,懂得用音樂來美化生活。
總之,將器樂教學引進課堂,不但適應兒童好動、好玩、好奇、好勝的心理特征,讓學生學到相關的音樂知識技能,參與實踐,獲得豐富的音樂感覺;還可以誘發兒童思維的多樣性,促使腦、眼、手、口、足臂多種器官協調發展,對開發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起著極大作用,使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了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歡愉。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中小學音樂教育》2011年第4期
[3]《啟迪與智慧(教育)》 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