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的實踐,提出了在現階段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應通過教學內容重組,學習方式有效結合,評價形式多樣化,教學手段現代化,從而達到深化課改的目的,促使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和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評價方式;教學手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數年,課堂教學從理念到行為發生了重大改變,然而反思現階段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或片面理解課改精神追求表面熱鬧,或“小富”即可,淺嘗輒止。如何將課改的精神實質有效地貫徹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是現階段教師仍需探索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還需重組
新課改下的教材從內容結構、程序結構、形態結構,都改變了以往教材重學科重教師的現象,更多地關注到學生的“學”。既然教材有了改觀,是否教師只要按教材教就可以了,顯然是否定的。無論怎樣完美的教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對性,教師對教材進行重組是必需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正確處理好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與學生的心理順序的關系
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包括:教材知識的邏輯順序、技能訓練的邏輯順序、能力訓練的邏輯順序和態度培養的邏輯順序。學生的心理順序包括:認知順序、認知能力發展順序以及非智力因素發展的順序。作為教師必須對初中階段的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根據學生的心理順序,對教材作適當的調整重組。例如目前學習有困難的章節可安排在學生心身適可的時段再學習。當知識的邏輯順序與學生認知順序沖突時,需根據學生的認知順序重組教材,然后再納入知識邏輯順序。像浙教版新教材第一冊第三章安排了平方根以及算術平方根等內容,剛從小學畢業的學生經驗中,數學的結果是唯一的,而現在一下子讓他們學習有時一個數的平方根有兩個,有時一個數沒有平方根,無疑是有困難的。再像第五章的列方程解應用題,開篇的例題不但等量關系隱蔽,而且要用間接設未知數法,這些都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有距離。這里就需要教師對教材的內容作適當的調整補充,降低難度及跨度。總之,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與學生的心理順序猶如一個人的兩條腿,在行走中互為依靠,交替邁進,才能走得穩健,走得輕松,走得遙遠。
2.正確處理教材的普適性與區域性的關系
新課程實施以后,教材版本多了,然而無論何種教材編者都是從一個大的范圍考慮,而每個地區的學生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傳承及思維方式,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原則下,對教材中知識的載體、呈現方式,應作適當的改變,把當地當時的資源引進課堂。
二、學習方式有效結合
新課程實施之初,對傳統的學習方式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視接受學習為抑制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罪魁禍首。唯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為每課每一環節所必須。隨著課改的深入,不難發現接受學習、探究學習各有其特點,各有其適用范圍。具體要處好以下兩對關系:
1.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關系
著名教育學家奧蘇貝爾曾明確指出:接受學習、探究學習與意義學習、無意義學習這兩組學習方式涉及到兩個不同維度,它們相互獨立,互不依存。“只要學習材料能夠同原有知識結構或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和非人為的聯系,并且學生具有內部學習動機和意義學習的心向”,接受學習也完全可以產生有意義的過程和結果。“接受學習”在積累間接經驗,傳遞學科知識是其他學習方法無法比擬的。“探究性學習”在積累直接經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可以說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作為兩種對立的學習方式都有存在的價值,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究竟采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首先要從學習內容考慮。一般在某一章節內容的學習中,為了突出知識形成過程,例如概念、定理、公式、規律可以采用探究學習,對于定義、規則更適用接受學習。然后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探究學習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求較高。根據學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相應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認知水平向高層次發展。再次還要考慮教師自身的特點,探究學習要求教師有豐富的數學知識,靈活善變的教學機智,較高的課堂調控組織能力。但無論采用何種學習方式,課堂設計都要遵循“一個情景,一串問題以及一定情感”的原則,把握教學過程開放性與教學時間有限性的關系。
2.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能較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效率,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到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有時貌似氣氛熱烈的小組合作,并無實際效果;有時只有個別人參與小組合作,大多為旁觀者。或許是由于學習內容不適合合作學習,但是更主要的是在合作學習之前缺少了獨立思考的過程。所謂合作學習主要特點是發揮各人所長、各人所思、各人所能,離開了獨立思考,個性也將不在,合作就無從談起,因此獨立思考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合作學習是獨立思考的深入。
三、評價形式多樣化
教學評價對學校的教學起著重要的方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教學評價有選拔的功能,也有發展的功能,但傳統的評價過多地承擔了選拔的功能。由于現實原因,評價的選拔功能短期內也很難弱化。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做的是一方面改進評價的形式 ———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自我評價、學生評價相結合;另一方面改進評價的內容 ———學習成績與學習態度并重,學習成績與發展趨勢并重,學習成績與認知能力并重;再一方面改進評價的載體 ———可采用筆試、面試、自我報告、小論文、社會實踐等多種載體。從而創建一個科學合理的學生數學素養評價體系,通過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診斷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教學手段現代化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在增加,傳統的教學手段顯然不能適應現代的教學要求。在現代化的教育環境下,教學在原有的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要素基礎上,還要加上媒體這第四個要素。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便于教學情景設計,展示出圖文并茂的教學內容。學生利用多媒體,便于快速地獲取信息,學生知識獲取不僅來源于書本,也可以從光盤、網絡等多種途徑獲得,且比課本要豐富得多。另外,通過人機交互、師生交互、生生交互,學生可更好地參與教學過程,而不是僅僅用耳朵聽取教師的講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推進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首先對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培訓,如果教師不能夠熟練地使用信息技術工具,特別是計算機,就難以對學生給予技術、思想上的指導。其在課堂教學中,以上課堂中的問題雖然看起來都比較難,但是,每個問題的解決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實踐、表演、觀察、分析、探究、合作等活動過程。因此,學生學起來不但興致高,而且很投入,理解得也透徹。在總結數學課的學習、方法的經驗交流會上,有的同學就說得非常好:“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如此的密切,我們學習數學,然后學以致用,用來開啟和探索生活,我們感到非常快樂。我們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