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關鍵,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又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如何保證和提升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了目前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當前,就貴州等西部農村地區而言,思想品德教學成效卻不容樂觀,這主要與西部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居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以及學生學習基礎較差等因素密切相關。本文將從當前農村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存在的現狀出發,探討參與式教學在農村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意義,并就此提出提高農村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農村;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
前言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對于促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同時積極探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策略,來促進思想品德教學效果的提升,其中參與式教學就是其中的一種。參與式教學是以課堂參與的學生為中心,以課堂活動為載體突出教學重點的一種教學策略,其教學特點是以構建教學情境、形成生生互動和師生之間交往性及其差異性教學。
一、參與式教學的意義
參與式教學屬于協作式和合作式教學的一種,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占據中心地位,并且在教學手段上具有形象性、直觀性和靈活性特點,有教育者對學習者給予鼓勵,實施積極的參與,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和教育者之間較強信息反饋和交流,讓學習者對知識深刻掌握和領會,并靈活的應用于實踐。該教學模式的理論指導是建構主義、經驗學習和主體教育思想等,依據學生的發展規律、行為特征等,對學生的學習欲望予以調動,使其將新知識不斷獲得,并借此促進師生之間情感和能力培養,思維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訓練,同時將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貫徹于教學過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和成長。
二、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存在的相關問題
以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為例,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普遍不高,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學所承載的素質教育教育功能突顯不夠。而導致這些問題發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留守兒童居多在這些地區,留守兒童數量較多,且生活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監管,而監管者自身在教育程度和各方面的能力又嚴重不足,使得其對留守兒童不能夠很好的實施教育、引導和學習管理,進而導致學生對待學習具有散漫性和被動性,這將直接對學校教育的成效構成影響。
(2)學習底子差由于農村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缺乏有效的引導,導致這些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在學習過程中,隨著課程內容的增多和知識難度的加大,學習也就變得越發吃力,長此以往,學生會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的預期教育目標就很難達到。
(3)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密切相關性,但是就現實的情況而言,農村學生的思想品德自主學習能力卻嚴重不足,除客觀原因以外,在主觀上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乏課堂情趣、教學內容刻板、教學手段單一有關,從而導致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習興趣不濃,自然也就很難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影響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在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融入參與式教學的具體策略
基于目前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高,本人就此針對性的提出幾點課堂教學策略,寄以實現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具體如下:
(1)開展辯論和討論教學,提升學生的積極參與性要想學生將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的調動和發揮,老師就必須重視和加強辨析情境創建,使學生之間通過溝通和交流,將信息形成和傳遞,并將思維充分發揮,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更好的體現,同時起到相互促進和揚長避短的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爭相發言,并啟發學生探索,在探索中確立觀念。例如:在講解公民權利的特點時,我首先讓學生圍我們享有的權利展開討論,再讓學生辯論這些權利我們是不是能夠真真切切的享受得到。在組織學生思考和辯論的過程中,以受教育權為例對學生進行由形象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導和分析。從而使生明白: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具有“廣泛性、平等性、真實性”等特點。將學生的探索精神不斷拓展,進而促進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基于中學生的好奇心較強,探索欲望較高的現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學生以社會實踐來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印證。例如:我在講授“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中講到“日益擴大的開放已經影響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的時候,學生在主觀上存在著對觀點理解上的差異,因此我首先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了解改革開放以后老百姓生活得到的改善,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國際經濟的聯系,以此與教材觀點取得一致性,讓學生對“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方針和路線”更加堅信,并將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激發,進而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3)啟發思維,創新疑問這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思考的關鍵。這里的創新疑問并不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疑難問題故意制造,讓學生產生困惑,而是讓學生在疑問的引導下進行深刻的思考,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情趣的激發。例如:在講授公民正確行使權利時,我為學生設置這樣一個問題:一個高中生以法律賦予公民言論自由為由在網絡論壇中胡亂編造虛假信息,結果受到了法律的追究,請問: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則圍繞該疑問展開思考,同時老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和指導,以學生的實際思維水平為依據,對疑問的進行恰當把握,以此來實現學生對 “公民正確行使權利的基本要求”的掌握。在此,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進行問題設置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問題的層次性,必須遵循由簡到繁、由表及里、由易到難的教學規律,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縱深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西部地區的農村學校而言,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學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而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來說,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引進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并明確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在此基礎上不斷的探索和創新,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和思維主動性,從而促進農村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使學生得到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正龍.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時效性[J].新課程學習(上),2014,01:1.
[2]張國華.淺談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高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4,14:72.
[3]曹艷平.淺談如何做好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J].新課程導學,2014,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