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課程理念下必須轉變歷史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方法有:一是激發學生興趣;二是創設情境式問題,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三是創設交流環境,使個體學習變為合作學習;四是改變教學方式,使滿堂灌變為自主學習;五是深入了解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知識的思維過程,增強問題意識,能有效搞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主體作用;主動學習;方式轉變
在課改中,我們必須知道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要使教學卓有成效,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傳授的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努力才能轉化為學生本人的財富。因此,教師在課堂組織、指導、示范和傳授知識時,必須要高度重視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以下,是本人對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
一堂有啟發性、趣味性、合作性、探究性的歷史課堂教學,能把握住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感脈搏,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下積極思維,努力創新,發展智力,使歷史學習成為有趣的、有意義的活動。如果一堂歷史教學課中教師沒有保護學生,沒有發展學生好奇心和個性,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這樣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學生掌握知識不扎實,其教學成績當然不理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通過多種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①通過討論交流、實踐活動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②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歷史課件畫面形象生動、圖文并茂、聲音悅耳動聽,對學生的感官產生一定刺激作用,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③優化教學內容,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減輕學生對歷史的恐懼,使學生主動學愿意學。因此,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就可能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式教學,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現代認知心理學家社威曾在學術研究中指出:真正有意義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現成的書本知識和觀念,而是在經驗的過程中主動探索,發現事物之間聯系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傳授新知識點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常用的方法是:教師先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總結出結論,最后教師讓學生上臺展示,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如我們在教學《貞觀之治》一課時,對學生先提出如下問題:①唐朝是如何建立的?(重點注意人物、時間、都城)②唐太宗是如何加強中央權力的?③什么是“貞觀之治”?然后讓學生主動解決,獲取新知。
三、創設交流環境,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創設相互交流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在小組相互討論中,可能得到解決。小組討論學習減少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使之學會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增強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不斷豐富小組活動內容。如學生小組討論、組織小組競賽等;同時要強調學生在小組活動中要尊重別人,虛心聽取他人意見,使小組成員人人有啟迪,共同進步。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了資源共享,體現了集體學習的優越,集思廣益,學生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互補互助,不斷進步。
四、改變教學方式,變滿堂灌為自主學習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是教師滿堂灌,使學生覺得學習枯燥無味,不愿意學。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應由過去的重教師\"教\"向現在的重學生\"學\"轉變,即一堂課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應根據不同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教學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是以導讀為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課前設計好導讀提綱,課堂將學生逐步引人問題情境。如學習《清朝專制統治的強化》這一課時,設計以下問題:歷史上除了蒙古族建立過統一的中央政權外,還有哪個少數民族也建立過統一的中央政權?是什么朝代?是如何建立起來的?等,學生帶著這些導讀問題,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二是提倡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在學習《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一課時,先讓學生預習,然后提出問題:①成吉思汗是怎樣統一蒙古各部的?②元朝是那一年攻占臨安滅亡南宋的?那一年統一全國?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過程。
五、教師走近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老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有些老師在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上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實踐證明,師生關系緊張,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發揮,從而影響學習成績提高。教師對學生態度應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在歷史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向權威挑戰,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去斥責,而是鼓勵,重點關注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課堂上多走近他們,一旦發現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在生活中,關心學生健康成長,注意學生的每個生活細節,增進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在學生掌握的基礎上,逐步地增加難度,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充滿信心,不斷拓寬學生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使學生學好歷史知識。
參考文獻:
[1]彭源泉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咨詢》2009年第16期
[2]裴澤芳 關于歷史課情感教育的幾點思考 《科學咨詢》2009年14期
[3]李小燕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怠學心理之對策 《科學咨詢》2009年14期
[4]秦中萍 改進歷史課教學方法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科學咨詢》 2009年期
[5]《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岳麓版,2003年10月第一版
[6]《中國歷史教學參考書》七年級下冊,岳麓書社
[7]http//cn.neter.com;http//www.cyc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