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解決”在各國的中學數學教學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體現。問題解決帶有非常規性、開放性和應用性,問題解決的過程具有探索性和創造性。英國專門設置了一種問題解決課,我國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教材設立了實習作業、應用題、想一想、做一做等,這些和問題解決的思想是一致的。但筆者認為:我國的數學課程中,問題解決的思想體現得還很不夠,只是淺層次的個案舉例或是作為國外數學信息的介紹,或是單純的學術上的抽象研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都是人的因素,理念需要更新、認識需要進一步提高。只有這樣,問題解決思想的精髓———創造能力和應用意識才能在數學課程改革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這也是數學教學改革所需要的。因此,在中學數學課程的改革中應強調以下幾點:
一、不能只求“表面熱鬧”的課堂教學
有的教師上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問題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還有的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于“滿堂問”,也就是說,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其實,教學并不是越熱鬧越好,也并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的愉快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亂”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二、不能過于追求教學的情境化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但部分教師過于注重教學的情境化,為了創設情境可謂是“冥思苦想”,好像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事實說明,有些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往往因為被老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體現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拋開教材。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所變化,創設的情境還應該賦予一定的時代氣息。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教學中,教師不能簡單化地理解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不要單純地用“生活化”、“活動化”沖淡“數學味”,不能把數學課上成活動課、游戲課。并不是每節課都一定從情境引入,對于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采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如有理數的混合運算。不要忘了有時課本也是一種很好的情境。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只有我們真正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穩健地推進課程改革。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
三、更新觀念,提高素質
要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改革得以順利進行,首先必須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因為沒有正確者的思想指導,就不可能有正確的行動。要更新觀念,決策者必須首先更新。這不光是教育系統,更重要的是黨政的主要領導要首先更新觀念,沒有他們的承認和支持,改革將寸步難行。要更新觀念應從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能力觀、招生制度觀、考試辦法等全方位進行,廣泛討論,深入細致地研究,形成一種氣候。同時作為教育改革執行者的教師更要意識到改革的重要性,改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因為培養創造型的人才,必須要有創造型的老師。
四、打好基礎
我國的數學教育較之于外國的優點是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數學計算、推理和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這些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應用能力所必須的,是必要條件。因為解決任何問題,必須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做保證。當人們面臨新情況、新問題,試圖去解決時,必須把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當發現已有的知識不足時,就必須學習相關的知識,訓練相關的技能。應該看到知識和技能是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的必要條件。在提倡問題解決的時候更應該重視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五、鼓勵學生去探索、發現和猜想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首先是要讓學生具有積極探索的態度,猜想、發現的欲望。培養這樣的態度和欲望,必須從解決問題開始。因此教者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主動地、有目的、有計劃地圍繞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模糊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進行設疑(提出問題),激疑(激發解決問題的欲望),思疑(研究問題),釋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復疑(復習思考問題)。讓全體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參與,積極探索,大膽猜想,勇于發現。
六、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的結果不僅體現在問題的結論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解決的過程中。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數學的概念和數學規律是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因而在此教學中,我們不應當只是單純地向學生講授這些數學知識,而忽視對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們應當從實際事例或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逐步引導學生對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識的過程,了解它的用途和適用范圍,從而形成對學數學、用數學所必須遵循途徑的認識。這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能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另一方面,學生了解了知識的前后聯系,發現了知識本身的發展軌跡,明白了知識的發展進化過程,這對學生今后從事“問題解決”無疑是很有示范和啟迪作用。這里所體現的知識價值不僅僅包括了數學知識本身的學術價值、應用價值以及思維價值,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學生今后的素養、終身發展的價值上。
筆者相信,隨著人們對“問題解決”認識的進一步提高,研究、運用它的人將越來越重視,那么中學數學教學改革與“問題解決”的關系將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