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STS教育理論的特點出發,闡述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為培養符合科技快速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STS教育策略在生物教學實踐中發揮著更加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STS;教育理論;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我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貴州省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遠程培訓”,為期兩個多月的學習,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我深深體會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下面運用培訓中學到的STS教育理論,淺談對教師的要求,并嘗試把STS教學模式運用于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簡述STS教育理論
STS教育理論,是一種強調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強調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科學的探索過程,強調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的全新教育思想。它在世界各國的教育網絡化中方興未艾,以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潛能,有利于培養符合當今世界科技快速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而備受關注,倍受歡迎。
二、STS理論教育模式的主要特點
1、在理科教學中不應只重視科學知識的教育,更應重視科學知識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2、重視技術教育,技術是科學知識應用于社會生產的橋梁,它可使科學知識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
3、強調科技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科學的價值觀。
4、重視對全體受教育者的素質教育。
5、強調參與,培養學生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的決策能力。
STS教育理論強調了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主張“學校應關心學生畢業離校時社會將要發生的情況,要據此來培養青少年,使他們善于適應做成人時將要遇到的情景,”既要求學生獲得各種必要的系統知識;也主張發展學生自身的能力,使他們不是完全受社會環境的支配,而是能對社會環境施加影響。它將知識、學生、社會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尤其注重了知識、能力、品德的培養。因而STS教育是比較全面,比較符合現代高科技社會發展要求的。
三、闡述STS理論對教師的要求
教育要依賴于教師的能力,因此我認為STS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在思想上,要明確STS教育的目的,它不同于傳統的學科教育,它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第二: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多種動手能力,對于農村生物教師,更應熟悉農業生產。因此,實施STS教育應在學科知識范圍內,逐步有目的地滲透,而不增加學生負擔,應從當地農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論聯系實際,應重視課本知識的運用。
第三:開展STS教育雖然可行,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如認識不足、設備缺乏等。這就要求我們要更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以及對國內外經驗的研究,借鑒國外值得學習的一些特色,移它山之石來攻玉,同時在一定范圍內展開實驗,取得經驗,不斷創造條件,逐步推廣。
第四:當今教育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其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等能力。為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設計,注重方法,注重課堂實效”,從而實現“知識技能為基礎目標,過程方法為核心目標,情感、思維和價值觀為最終目標”的三維整合,樹立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樂觀向上的精神。
四、嘗試如何把STS模式運用于生物教學實踐中
1、創設生動有效的教學情景,體驗STS策略的開放性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實踐應用較強的自然科學,STS教學策略很好地反映了生物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并且新課程理念下生物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課堂。生物教學中結合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的成就,有利于生物學習與時代同步發展,增強學科活力。例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這個內容時,我把事先準備好的圓粒和皺粒豌豆、番茄的紅果和黃果、花生果實的大小等展示給同學們看,然后讓同學們展開討論:為什么牛的后代一定是牛而不是豬或是別的什么東西?而牛的后代中大小和長相為什么有差異?讓同學們帶著問題來進行探討,結合生活和農業生產實際剖析遺傳變異的基礎理論知識,從而理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遺傳學原理,生物個體在生長和繁殖過程中由于受環境的影響會發生變異,即使是雙胞胎個體間也是有區別的。同時再通過視頻播放展示我國近幾年運用生物遺傳變異的原理,在遺傳工程上取得的一些重大的新科研成果,比如克隆羊、雜交水稻等。創設這樣生動有效的教學情景,有利于改變單一、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情景思維。課后布置同學們觀察學校周圍相同植物和動物間的個體差異,有利于學生的開放式學習。像這樣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所體現的就是STS教育理念中人的科學素養的形成,使學生的情感參與認知活動,在情景思維中主動獲取真實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2、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體驗 STS策略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生物實驗是本著以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目的的學習,給學習提供創造活動的機會,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空間,以利于學生自主的探究問題,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盡量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價值觀的形成。而 STS策略就是注重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去理解科學技術。例如:在學習生物的無性繁殖進行嫁接的實驗中,可以把同學們帶到植物園或農田里,觀察和親自動手學習甘薯、葡萄、菊花、月季等的扦插和嫁接技術,學會怎樣選取接穗和粘木,怎樣做才能使嫁接成功;又如在探究環境保護這個實驗中,可以讓學生到污染嚴重的化肥廠、水泥廠、造紙廠、制藥廠、垃圾處理廠等進行調查,使學生切身體會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和白色污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危害,理解生物科學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運用并探索如何控制、消除各種污染。在實驗探究過程中,不僅涉及生物、化學、數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還涉及到社會科學的內容。在生物實驗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的能力,對理解科學的本質和技術在社會中的運用有了明確的感受。
3、從生物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體驗STS策略的發展性
STS策略要求生物課堂教學與社會中的實踐問題結合起來,突出科學和技術的社會價值,強調實驗、實踐及其應用,不僅使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懂得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和社會價值。了解生物知識在社會生活及工農業生產以及醫療衛生、甚至軍事國防中的應用。例如:運用生物的細胞和組織培養技術,可以培育試管嬰兒、植物的試管苗等,從各種動植物中提煉不同的物質制成藥物,廣泛運用于農業、醫療衛生等方面,又如DNA指紋技術的應用,幫助人們進行識別身份,公安刑偵等。
總之,科學在進步,STS教育理論也在發展,為培養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創新型人才,STS教育理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TS教育策略讓學生更加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并在生活中會應用這些知識。相信發展中的STS教育策略,在生物教學實踐中將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STS教育理論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運用《科技信息(科學教教研)2008年20期。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八年級《生物學》教科書。
[3]《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