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考語文分數逐漸提高,社會各屆對于語文的重視程度也呈上升趨勢。作為語文教學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承擔著教授知識的重任,同時也承擔著對于語文愛好的培養,對學生語言表達、合作創新等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學生情感、價值等正確引導的重任。因此,教師要基于教學內容更新教學理念,探索全新教學模式,以使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不斷成長,在生活、能力、態度、情感等各方面都不斷進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隨著高考語文分數逐漸提高,社會各屆對于語文的重視程度也逐漸提高。作為語文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承擔著教授知識的重任,同時也承擔著對于語文愛好的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合作創新等能力的培養,另外也承擔著對學生情感、價值等正確引導的重任。因此,教師要基于教學內容不斷探索教學的模式,以使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不斷成長,在生活、能力、態度、情感等各方面都不斷進步。
(一)將“情感教育”融入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注重“溶情”。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4、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5、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二)將“能力培養”融入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三)將“審美教育”融入課堂
背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這些都是上語文課時的慣用手段,老師精講的時候更會把課文的某些段落一個詞一個詞地進行講解,挖掘里面的“含義”,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展示文章的妙處所在。這種機械刻板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只落下了幾個零星的概念,閱讀脫離了語言環境,對文章內容進行漫無目標的討論,曲解文本內容,傷害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這也是學生對語文甚至對漢語心生恐懼和厭惡的重要原因。
唐朝為什么會帶給我們感動?因為唐詩里有一種燦爛與華美,唐朝就像漢文化一個短暫的度假期,是一次露營,人不會永遠露營,最后還是要回來安分地去遵循農業倫理。為什么我們特別喜歡唐朝?因為會覺得這一年回想起來,最美的那幾天是去露營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暫的出走。
在宋詞中,你會覺得有一種飽滿與安靜,它醞釀了另外一顆新的種子,與花的騷動性的美非常不同。騷動是因為它正在開花,開花自然要吸引別人注意,而果實不見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種圓滿。宋詞是一種簡練,一種淡雅,一種不夸張的情緒。閱讀《蔣勛說宋詞》,帶你發現宋詞的頹廢、簡練、從容和淡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將審美教育融入課堂。讓學生體會唐詩宋詞之美、文學藝術之美。
參考文獻:
[1]溫儒敏.語文課改要摸清底細,直面問題[J].課程#8226;教材#8226;教法.2013(02)
[2]何嘉.教學研究的三種主要范式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03)[3]朱文輝.預設與生成:有效教學范式之嬗變[J].教育探索.2010(10)
[4]王家勇.論“兒童中心論”與兒童本位兒童小說的現代生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09)
[5]于漪.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淺探[J].課程.教材.教法.2009(06)
[6]張秋慧.伽達默爾“理解”視閾下的教學本質——建構交往觀的新理解[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12)
[7]何衛平.伽達默爾為何批評接受美學?[J].文史哲.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