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8226;阿#8226;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在數學教學中,要求學生“把應用題畫出來?!彼浾f過:“如果哪一個學生學會了‘畫’應用題,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說,他一定能學會解應用題?!崩脠D示法能從圖形的直觀特征中發現數量之間存在的聯系,以達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隱為顯的目的。因此,教師要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力求做到根據解決問題所給的條件把圖“畫”出來,從而優化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以實現數學素養的整體提高。
一、借助圖示法,幫助學生讀懂圖意
由于受年齡、知識與生活經驗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學生對純文字的解決問題很難理解。這時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枯燥乏味的文字畫出圖形,借助圖形架起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的橋梁,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
如:“一根鋼管的橫截面是環形,內圓直徑6厘米,環寬2厘米,鋼管的橫截面多少平方厘米?”學生根據題中敘述的題意,很難分辨外圓、內圓的半徑是多少,大部分學生誤認為外圓的半徑為(6+2)÷2=4厘米。導致列式錯誤。這時我就引導學生畫出環形,在圖上標出已知的條件(如下圖),幫助辨清題中內圓、外圓的半徑各是多少,再列式正確解答。
在圖形的幫助下,學生能直觀形象地看出內圓的半徑是6÷2=3厘米,外圓的半徑是3+2=5厘米或(6+2+2)÷2=5厘米。教學時,利用圖示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又如:“一根圓柱木頭長2米,底面直徑30厘米,把這根圓柱切成4段,表面積增加了多少?”由于受生活經驗的缺乏缺乏,學生不容易理解這一題的題意。在學生感到對題目意思不能正確理解時,我引導學生畫出下面的圖形:
有了這一圖形,學生就能明白切成4段,只要切3次,每次切下去多了2個面,求表面積增加了多少,也就是求圓柱的6個底面積的和。
解決問題時,如果學生能根據純文字畫出圖形,讓文字與圖形很好的結合起來,一些看似復雜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此圖示法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能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更好地幫助學生讀懂題意、理解題意。
二、借助圖示法,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系
“長江全長6300千米,比珠江的2倍還多1900千米,珠江有多少千米?”
解決此題學生可能會寫出兩種算式:①(6300-1900)÷2=2200(千米)②6300÷2+1900=5050(千米)。學生寫出6300÷2+1900=5050(千米)主要是沒有很好的分析數量關系,可見數量關系又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圖示法不僅能幫助學生讀懂題、理解題意,還能使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更明朗,更形象、直觀,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較容易地分析數量關系。我引導學生在確定單位“1”的基礎上畫出如下線段圖:
在線段圖的引導下,學生較快地分析出如下的數量關系:
珠江的長度=(長江的長度-1900)÷2。
在教學相遇問題教學中,我一向重視引導學生借助線段圖來分析數量關系,幫助學生理解“相向而行”“相遇”。如:“甲、乙兩人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甲每分鐘行200米,乙每分鐘行160米。兩人在距中點80米處相遇。A、B兩地相距多少米?”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在距中點80米相遇”,我出示了下面的線段圖。
有了這一線段圖,學生就明白甲所行的路程比一半多80米,而乙正好相反,即比一半路程少行80米,這樣就可知相遇時甲比行多行80×2=160(米)。
同時行的時間:80×2÷(200-160)=4(分)
A、B的距離:(200+160)×4=1440(米)
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巧用“畫圖”,能將解決問題化難為易,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借助圖示法,幫助學生提高拓展思維
借助圖示法可以將許多抽象的數學問題和數量關系形象化、簡單化,給人以直覺的啟示。圖示法還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它可以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將它作為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
如:籠中共有雞兔9只,雞兔足數共24只,雞、兔各有多少只?雞兔同籠問題,通常學生都用“假設法”解答。在假設的同時結合圖形來形容,學生對解決問題會更直觀、更形象,使思維更敏捷。
解:假設籠中都是雞。
(共有足數)2×9=18(只)列式同時畫出9只雞(圓圈表示雞的只數),并在每只雞下面畫出2只腿,9只雞共有18只腳。
(比已知足數少)24-18=6(只)
(把1只兔子看成1只雞少了2只足)4-2=2(只)
(兔的只數)6÷2=3(只)把少的6只腳添到雞的上面就可求出兔的只數。
3只兔
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因此,我們在教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重視圖示法在解決問題中的價值,借助圖示法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圖示法還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學,在整個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