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經濟競爭的核心。青少年時期是人的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科技創新意識形成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中國青少年學生應試能力強,但動手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較差。影響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的因素很多,本文力求從客觀、主觀二方面因素進行分析,探索當前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應把握的原則和對策,以期對我國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所幫助。
【關鍵詞】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影響因素;原則;對策。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我國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努力構建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培育的社會機制、激勵機制和自我完善機制,調動全社會力量重視和支持青少年科技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我國青少年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水平和效益。
一、我國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現狀
1.具有創新的熱情,但缺乏毅力。
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在智力和創新情感共同作用下,創新才可能獲得綜合效應的能量。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在興趣的深度、廣度、穩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當的發展,但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需要具有堅強的毅力。我國青少年能夠意識到毅力在創新活動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實際活動中往往是虎頭蛇尾,甚至放棄追求。
2.具有創新意識,但不善于利用和創造條件。
創新能力的發展和創新行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創新觀念和創新欲望的基礎上的。我國青少年普遍具有科技創新動機,對科技創新有一定的認識,希望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新思想與新理論,積極尋找新的學習方法,但由于學校創造性學習條件的局限及學生自身不善于創造和利用學校的現有條件,缺乏向知識經驗豐富的教師或同學請教的勇氣,往往不能把創新的思想繼續研發下去,由此限制了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3.思維活躍,但缺乏科技創新思維。
青少年在成長、接受教育過程中,隨著知識和經驗的不斷積累,邏輯、推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維相當敏捷,但同時也不斷被知識的經驗性和規律性所束縛,喪失了獨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主要表現在:(1)功能固定(2)權威迷信(3)思維惰性。
4.科技創新“體驗型”多,成果轉化少。
為激勵青少年積極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來,每年國家、省市、區各級科學技術組織都積極創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然而青少年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三大激勵措施:證書、獎杯、獎品卻成為部分學生參與活動的“動力”。其結果是部分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不愿進行系統性的長期研究,稍有階段性成果就匆匆鑒定、報獎,這些短期行為既難以保證科技創新活動的突破性成果的產生,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
二、影響我國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形成的因素
1.客觀因素
(1)中國傳統文化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心理“積淀”。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崇尚“中庸”之道。幾千年代代相傳,形成我們民族過于求穩趨同,不敢求異冒險的心理“積淀”。于是,服從聽話就成了我國學生做人的基本準則,缺乏一種創造的內在沖動,缺乏一種大膽質疑的批判思維,影響了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
(2)現行應試教育模式存在嚴重缺陷。我國現行的應試教育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既是傳統科舉教育的“現代版”,又是原蘇聯教育模式的“中國版”。這種教育模式抹殺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上課方式缺乏信息反饋和民主氣氛,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學習方式是以記憶為主,復制有余,創新不夠。更談不上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
(3)鼓勵青少年科技創新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機制尚不完善。在美國,青少年學生三分之一的課程是在博物館上的,天文館和圖書館都是他們學習的好去處,還有電腦網上教學。而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尚處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業主要是在教室里由老師傳授。專家估計,在基礎教育手段和載體方面,我們已經落后美國至少50年。教育和知識基礎設施建設的嚴重滯后無疑會大大影響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
2.主觀因素
(1)缺乏科技創新意識和創新欲望。我國正上學的青少年,他們幾乎將所有可利用的時間都花在了學習課本知識上,忽略了自己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相當淡薄,更談不上創新欲望了。
(2)缺乏科技創新興趣。當代青少年學生的興趣往往隨著時間、環境、心情而變化,對科技創新感興趣的不多,更缺乏科技創新所需要的深度和廣度,這對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
(3)思維慣常定勢。它具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它的形式化結構,二是它的強大慣性。青少年雖然尚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思維最少束縛,但隨著知識的不斷增加和閱歷的日益豐富,存在于頭腦中的認知框架將逐步模式化、固定化,進而弱化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影響青少年創新能力的發展。正如法國生物學家貝爾納所說:“妨礙人們學習的最大障礙,并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
(4)對科學的崇尚意識與參與行為之間存在較大反差。不可否認,部分青少年是具有科技創新動機的。他們對科技創新有一定的認識,但他們對科學的崇尚意識與參與行為之間卻存在著很大反差。一方面他們在認識上追求創新,體現出了比較積極主動的精神狀態;而另一方面,他們在行動上卻遲遲不能落實,投身實踐的勇氣和能力欠缺。
三、我國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原則
1.個性化原則
每個人都是一個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現實存在。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必須遵循個性化原則,因材施教,重在激發青少年的主動性和獨創性,培養其自主的意識,獨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首先要從“將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對立起來”的誤區中解放出來,承認差異,發展差異,鼓勵競爭,鼓勵冒尖,不求全才,允許偏才、奇才、怪才的生存與發展。其次要從小培養和強化青少年的自主意識和獨立人格。鼓勵他們大膽質疑,不依附,不盲從,引導和保護他們的好奇心、自信心、想象力和表達欲,使他們逐步養成自主、進取、勇敢和獨立的人格。第三要因材施教。就是針對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教師要在所有的環節中把批判能力、創新性思維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
2.系統性原則
根據一般系統論原理,一方面,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包括培養科技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方法等諸要素的有機整體,絕不能割裂開來;另一方面,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參與,封閉式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目前需要解決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要進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二是要盡快在全社會建立激勵青少年創新的價值導向機制。三是要加速以青少年活動中心、博物館、天文館、圖書館等為主體的知識基礎設施建設和以多媒體電化教學為標志的教育技術現代化進程,為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提供有效載體和物質保障。
3.實踐性原則
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是人類的存在方式。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無論是培養的目的、途徑,還是最終結果,都離不開實踐。遵循實踐性原則,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和人才觀。
4.協作性原則
所謂協作是指由若干人或若干單位共同配合完成某一任務。青少年的創新能力不只是跟他們的智力因素有關,非智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創造潛能的發揮。個性品質中的協作特征就是這樣一種因素。目前我國獨生子女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不善于合作與交往。培養青少年的協作精神,首先要從小培養他們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從學會與人相處、關心他人開始。其
次是要多讓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學會在一個有競爭的集體中進行工作,學會在與人合作中進行創造。
四、我國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
1.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創造精神
我們不能把學生看作消極的被管理對象,也不能把學生當作灌輸知識的容器,而要把每個學生看作具有創造潛能的主體、具有豐富個性的主體。學校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此,應該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激勵那些敢于創新的學生脫穎而出。
2.營造校園創新環境與創新氛圍
學校創新環境的建設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要把學校創新環境的建設放在學校工作的重要地位。應該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定期舉辦各種學術講座、學術沙龍和科技報告會,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對于不同領域的知識有一個大體的涉獵,進行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從而學習他人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以強化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在創新方面成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和獎勵。
3.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開設專門的創新課程
創造能力來源于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素質,僅僅掌握單一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因此,加強學生基礎教育的內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中、小學校可適當安排一些科技創新課程,引導學生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興趣。
4.改進教學方法、轉變培養模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如果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就會如饑似渴地去學習和鉆研。我們要把過去以“教師單方面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啟發學生對知識的主動追求”上來,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感受、
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積極性。
5.改進考試方式
新的考試模式不僅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要考查學生創造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考試方式上,可以進行適量的開卷考試。 在考試內容方面,要盡量減少試卷中有關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方面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盡可能地安排一些沒有統一標準答案的探討性問題,需要學生經過充分而深入地思考才能夠做出解答;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并對他們起到一種重要的導向作用。
6.完善制度建設。
有效地培養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能力必須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運行機制作為保障。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的制度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組織管理方面的制度。二是相關的獎勵制度。獎勵應該是多層次、多形式的。還要設立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的集體獎,充分調動學校和社會有關部門的積極性。
7.破除青少年對科技創新的神秘感
青少年的科技創新,既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也不要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出驚人的成績。要破除科技創新的神秘感,不要認為只有像艾迪生這樣的大發明家才能稱得上有創新能力,小學生也有創新能力。我們要運用多種手段,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小發明、小創造讓學生感到科技創新就在我們身邊,科技創新并不神秘。
8.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的技能
(1)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過程,是多種思維的綜合表現,它既是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和輻合思維(又稱求同思維)的結合,又是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的結合。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活動是緊密聯系著的,沒有創造性思維,就沒有創新活動。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首先要培養青少年創造性思維。
(2)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的方法
如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查找資料的方法,使用工具的方法,發明創造的方法:如原理法、缺陷法、組合法等。
9.注重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的實效性
培養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能力,開展發明創造活動,其目的不在于制作出幾件科技作品,不在于在各項比賽中獲得名次,而在于培養他們的科學素質。科學素質是現代科學技術高速度和綜合化發展對未來建設者的要求、是現代化社會對現代人的基本要求。它是從小養成的,不斷發展的。因此,培養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能力務求實效,不搞形式主義,必須抓好每一個細節,讓青少年在每一次科技活動中不斷有所收獲,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錢明輝。研究性創新-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原理與方法。科學出版社2009-04
[2]牛靈江。創新之路: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活動輔導與研究。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07
[3]萬新華。適用創新發明教程。汕頭大學出版社。2009-02
[4]時剛。中學創新教育簡明教程。原子能出版社。2001-08
[5]發明與創新。2010,1——12
[6]中國科技教育。2009,1——12。20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