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讓教學雙方都能從拖沓冗長的化學課堂中走出來,讓教有技巧,學能靈活,我們必須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從理論中求得打造高效課堂的策略。這樣,既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也讓學生獲得了長遠的教育和發展。
【關鍵詞】化學;有效性;策略
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構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學生獲得知識及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作為化學老師,自實行新課程改革以來,我一直都在思考:什么樣的化學課才稱得上好?怎樣上好化學課呢?通過平時教學實踐與反思,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全面構思簡約清晰的教學設計
打造高效課堂教師首先要從自己做起。條理簡單清晰的教學設計讓教師在課堂上游刃有余,牽引著學生的思維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每個學生都會撿到屬于自己的貝殼,學生也就不會被枯燥冗長的筆記搞得毫無興致,而是主動地去思索,去探討。教學設計的構思需要采集的信息非常多,備教材,備學生。其中,教材需要添加刪減的地方必須要把握恰當,以便學生更容易系統地將知識聯系梳理,并記憶;備學生能讓教學設計有的放矢,學生的基礎就是教學設計的起點,學生思維的放射范圍是教學設計伸展的直徑。
二、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1.凸顯化學學科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剛接觸化學,頗感有趣,尤其是對化學實驗。所以開學第一堂課,一般先做幾個實驗,如“清水變牛奶”“白紙顯字”“魔棒點燈”“水火相容”等。一連串有趣的現象令學生歡呼雀躍,他們初次接觸化學,就感到了它濃厚的趣味性和神秘性,一個個“為什么”油然而生,使學生們想學、愛學。
2.利用鼓勵和表揚,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當及時和適當地鼓勵和表揚學生,即使只有微小的進步,也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學生做得好,不要吝嗇掌聲,對于學生的良好行為做出適時、適當的鼓勵,能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身心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充分挖掘實驗素材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實驗素材針對實驗的每個環節精心的創設問題情境,用情境引導學生來猜想與思考,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使學生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堿的化學性質時,氫氧化鈉敞口放置在空氣中容易變質,圍繞氫氧化鈉固體變質的問題,引出探究主題“它是否變質?變成了什么物質?全部變質還是部分變質呢?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已設計實驗并分組合作主動探究這些問題。探活動現場學生積極性高,思維活躍,通過引導、學習、討論、合作交流得出了若干種方案,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學生自己解決了提出的問題。通過這個真實問題的解決,學生的自我探究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得到了發展,使學生再一次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的鍛煉,培養了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同時也降低了知識的難度提升了化學課堂教學效果。
四、加強學習策略教學,優化學生認知結構
教學知識掌握過程實質上是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都認為,教學效果直接取決于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認知結構)和如何有效運用這些知識加工所面臨的學習材料(學習策略)。因此,優化學生認知結構和加強學習策略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動態協調教材知識結構、學生認知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的關系,只有當這三種結構形成內在的協調統一,才能使教學有效促進學生將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教師應充分了解和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以漸進分化和綜合貫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和整體性,設計優化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改進教學組織形式,把全班個體學習、成對學習、小組學習和全班統一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更適于完成各類不同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整體優化的知識結構。
五、重視學生實驗能力的指導與培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離開了實驗,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通過實驗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又能夠培養自己敏銳、細致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這對于今后從事任何工作都是十分有利的。
教師要有意識的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只有規范操作,實驗才能成功。教師親自示范規范操作,然后讓學生模仿操作,教師巡視,及時表揚規范操作快而且準確的學生。如在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中,先將查→裝→定→點→收→離→熄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了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然后強調注意事項。導氣管口有連續、均勻的氣泡冒出,才收集氧氣,以免氣體不純。排水法收集氧氣完畢,要將導氣管先離開水槽,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水倒流使試管炸裂等等。這樣學生很快掌握步驟、要領,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
在幫助學生掌握實驗原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更要注意設計實驗、處理數據、做出結論等一系列科學方法。如“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為什么采用這種方法?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實驗中每種儀器和藥品有什么作用?是否可以改用其他材料和儀器?以此來發展自己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
六、注意課堂教學的科學性
新課改實施后,為了降低教學難度,新編教材除了對有些知識進行了大量刪減,有關概念的表述也不要求十分嚴謹,采取了模糊化處理。但這并不意味著科學性要求弱化:科學性一直是理科教學的生命線,應該把教學的出發點定位在中間層次的“觀念”,進而帶動最高層次的“理念(或思想)”的培養,即“不能教教材,而用教材教”。于是在備課中我注重挖掘有意義的素材,不失時機地進行觀念教學的嘗試。例如,新教材中要學生設計實驗說明鹽酸中哪種微粒使石蕊變紅。(此類探究題在近幾年的中考卷中反復出現)這種探究的本意不錯,但容易將片面的定性結論當做合理的觀念植根于學生的頭腦中,其實這種觀念不值一駁:食鹽溶液、NaOH溶液中難道就沒有氫離子嗎?這些溶液怎么不能使石蕊變紅呢?所以這種僵化的變化觀是有害的。于是我在教學中提前引入了“氫離子濃度”這樣的模糊概念,給出了定量變化觀:只有當氫離子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才能變色。實踐表明,學生并沒有難以接受,相反可以加深對變化的定量條件的理解,同時也為初、高中的內容銜接做了適當鋪墊。
總之,提高化學課堂有效性的策略遠不止于此,我們還在進一步的探d索索中,努力把教學雙方都能夠從枯燥冗長中解救出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同時讓學生獲得更長遠的教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8226;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孔企平.談有效學習和有效教學[J/OL].www.maths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