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人基于和意向讀者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一些文化意象不言自明的內容加以省略,這就是詩歌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現象。本文通過對蘇軾《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兩個英譯本的對比,分析了該詞中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
【關鍵詞】文化缺省;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英譯
一、引言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與其意向讀者交流時雙方共有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省略。”[2]翻譯活動中,原文作者與目標讀者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這就使原文的文化缺省成為翻譯中不可跨越的問題。
中國古典詩歌往往蘊含豐富的意象,引經據典,豪放派詩歌常借歷史典故來直抒胸臆。詩歌是一種形神并重的文體,中國古漢語有嚴格的字數韻律限制,文化缺省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可謂比比皆是。這也使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成為一大難題,形神難以兼顧。筆者在這里將分析蘇軾的《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兩個英譯本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
二、文化缺省
1.文化缺省的概念
在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若要達到預期目的,必須要具備共同的背景知識。為了提高交際效率,雙方共有的背景知識就會加以省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景缺省”。“如果被省略的部分與語篇內信息有關,就叫做語境缺省,而與語篇外的文化背景有關的,便就是文化缺省”。[2]
2.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
中國古典詩歌言簡意賅,意義深遠,即使是中國讀者有時也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真正理解,這對于處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譯文目標讀者來說可謂難上加難。文化缺省的補償方法一般有兩種,“主要以源語文化為歸宿和主要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1],即歸化與異化。歸化補償使得目標讀者能夠在自己的文化領域理解詩歌,從而加強了詩歌的可理解性。但這樣的策略容易使目標讀者對中國文化產生誤解,不能領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異化則保留了中國文化的精華,使目標讀者有機會了解中國文化,但對于異域文化的陌生可能影響目標讀者對詩歌內涵的認知。
三、《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英譯本中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
《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這首詞是蘇軾47歲謫居黃州游赤壁時寫的,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全詞音節高亢,氣勢磅礴,起伏跌宕,豪邁奔放,令讀者心潮翻滾,浮想聯翩。
詩歌表現了詩人對三國的周瑜談笑破敵的英雄業績的向往,抒發了詩人憑吊古跡而引起的自己功業無成而白發已生的感慨。蘇軾和源語讀者擁有共同的中國文化背景,這也使詞中存在大量的文化缺省的現象。本文將從楊憲益、戴乃迭的譯本(以下簡稱楊譯)和許淵沖的譯本(以下簡稱許譯)的對比來看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
1.文內加注
“三國周郎赤壁”短短六字,對于源語讀者,當年赤壁之戰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而對于不熟悉中國文化的西方讀者,這三個詞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譯者在譯文中給予補償:
Is Zhou Yu’s Red Cliff of three Kingdoms’ fame.(楊譯)
Red Cliff where General Zhou won his early fame.(許譯)
“周郎”源文本未明說其吳國大將的身份,源語讀者對這個背景了然于心,譯者則應該為譯語讀者加以補償,使其能夠理解這是三國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若不點名身份則容易讓譯文讀者誤解。楊譯直譯為“Zhou Yu”,若點名周瑜的身份更有利于譯文讀者理解詩歌。許譯“General Zhou Yu”則做到了這一點。
2.文化替換
下闋中的“檣櫓灰飛煙滅”的譯文:
While the dread enemy fleet was burned to ashes!(楊譯)
While enemy ships were destroyed as planned like shadowy castles in the air.(許譯)
此句點明赤壁之戰的結局,省略了曹操戰船被燒的描述而直接說戰船灰飛煙滅,源語讀者在自身文化背景下,曹操戰船被燒的火光沖天、濃煙滾滾的場面歷歷在目。許譯運用歸化策略譯為“戰船按計劃銷毀了,像空中樓閣一樣消失了”,用西方“空中樓閣”替換原文的“灰飛煙滅”。這個譯本失去了原詞火燒戰船的氣勢磅礴。楊譯則異化翻譯為“敵人的戰船都被燒成灰燼”,保留了其中的文化意象,讓譯文讀者有機會了解到真正的中國歷史文化。
四、結語
從對《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中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分析,我們看到中國古典詩歌中文化缺省的普遍性以及補償的必要性。采取合適的翻譯補償策略可以準確的傳達源語作者所表達的內涵,若能同時兼顧對源語文化的保留則是上乘的譯作。
參考文獻:
[1]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J].外國語,1998.
[2](宋)蘇軾著,中國文學出版社編.蘇軾詩詞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補償》[J],見郭建中編,《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許淵沖,《唐詩三百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楊憲益、戴乃迭,《唐詩》[M],外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