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乒乓球專業運動員、體育院校及其他綜合類院校體育系專項選修課學生、從事業余訓練的運動員等,在已經出現的一些運動性損傷癥狀等問題上作了詳細的問卷調查及分析,并提出一些損傷的一般規律進行初步探討,總結出一些預防措施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乒乓球運動;運動損傷;損傷部位;打法類型
乒乓球運動是一項速度快、變化多、動作結構較復雜、競爭激烈的運動,在教學訓練中運動損傷時有發生,較大地影響了教學訓練的正常進行。為探索乒乓球運動損傷的一般規律,從而制訂相應的預防措施,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參加乒乓球運動訓練的有關人員共 50 人,進行運動損傷調查,并從生理、解剖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對乒乓球的教學訓練有所裨益。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專業運動員包括云南省乒乓球隊、云南長青乒乓球俱樂部共計 17 人,綜合各類院校體育系專項選修課學生包括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各專業的學生共 26 人,業余愛好者和教練 7 人。
2、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采用問卷的形式分別對專業運動員、體育院校及其專項選修課學生、業余運動員作了調查問卷發放 100 份,收回有效問卷共 50 份。
3、數理統計。用統計學方法,對 50 份有效問卷進行了詳細的統計。對比分析法對足量的有代表性問卷的統計結果,從生理、解剖學方面進行了理論分析、論證,從而總結出乒乓球運動損傷的一般規律,并提出了預防的措施。
二、結果與分析
(一)乒乓球運動損傷的一般情況。通過對調查資料的統計發現,被調查者 50 人,有運動損傷者45 人,發生率為 90%,其中體育學院專選生,26 人接受了調查,有過運動損傷的 24 人,發生率為 92%;乒乓專業運動員 17 人接受了調查,有過運動損傷的 17 人,發生率為 100 %;業余愛好者 7 人接受了調查,有過運動損傷的 4 人,發生率為 57.14%。乒乓球打法可分為:弧圈型、快攻型、削球結合反攻型三大類。在接受調查的人中,運動損傷總人次共計 60 例,運動損傷發生分別為:弧圈型 45 例,占 75%;快攻型 11 例,占 18.33%;削球型 4例,占 6.67%。運動損傷在人體各部位的分布情況為上肢 49 例,占81.67%;下肢 11 例,占 18.33%。
(二)乒乓球運動損傷的原因及特點。
1.損傷原因。因為大強度的運動,體內分解代謝旺盛乳酸大量堆積,使肌肉的彈性、韌帶的伸展性、對抗肌群的協調性、關節的靈活性均不同程度地減弱,運動量安排不合理就容易發生運動損傷。而目前專業運動隊的教練員中,有很多對于如何運用科學訓練手段,如何掌握運動員生理負荷的極限等問題尚缺乏應有的知識,在訓練中一味強調大運動量因而導致受傷事故,這樣的情況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體育學院乒乓球專選生運動損傷的發生原因,除少數同于專業運動員的運動損傷發生原因外,主要是因為不少學生在入學前就患有不同程度的勞損和老傷,入學后上課時又復發。有的則是其他普修課上的隱性損傷的表露,如有一學生在上體操課時做前手翻動作中感到腰部不適,接著上乒乓球專選課,并無用力不良的動作,就感到腰部疼痛,經檢查確認為腰扭傷。有些學生認為乒乓球課運動量不太大,準備活動馬馬虎虎也是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之一。
2.不同打法運動員運動損傷的部位不同。快攻型打法損傷占總損傷數的 23.43%,多分布于上肢其中肩部與腕最多。因為快攻型打法的主要技術是正手攻球和反手推擋,都是以快為主,扣殺是主要的得分手段。在扣殺中集中全身力量,通過臂、腕、手擊球,具有很大的爆發性,整個手臂起到速度杠桿的作用,此時肩部承受力量最大,位置稍有不當就可能發生損傷。手腕的活動范圍較小,但此時也以最大限度的極快的速度內旋(反手則外旋),如果腕關節靈活性不好或腕關節力量較差也容易發生損傷。削球型打法損傷發生占總損傷數的 37.1%,多分布于下肢與軀干部腰骶與膝部最多,下肢的活動較多且幅度較大,造成膝關節負擔過重,常處于半屈位的膝關節在左右前后大范圍的跑動中,呈現不穩定狀態損傷較易發生。此外還要利用轉腰來獲得回擊球的時間和空間,這時如果腰部的柔韌不好或對抗擊群用力不協調也能導致運動損傷。弧圈型打法損傷占總損傷數的39%,多分布在上肢和軀干部腰部與肩部最為多見。
(三)結果與分析
表1造成損傷的主要原因
由上述(表 1)調查表明,專業運動員和學生運動員的訓練條件相對都較好,所以下肢的損傷較少,對作準備活動和訓練結束后的放松活動的認識也比較積極很認真,并且基本都是專項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業余運動員由于對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的認識不足所以不重視。在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時沒有很好地進行訓練也是導致損傷原因之一。很多人在受傷后都選擇慢慢恢復,這樣也造成了有傷不及時處理導致演變成老傷積少成多變成舊傷,很容易復發。一旦復發就很難治愈了。
三、預防措施
(一)合理安排運動量。在教學訓練和比賽的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運動量安排要有大、中、小節奏,避免在高度緊張的運動之后或疲勞的狀態下進行復雜的技術練習,實行運動員自我監督。同時,教練員還要學習有關運動醫學的知識。
(二)充分作好準備活動,重視體育比賽前的準備活動。要加強準備活動,包括一般性準備活動與專項準備活動,以使全身各關節及肌群充分活動開,從而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建議引導學生在活動前,特別是院系、班級球類比賽活動前多進行下肢柔韌性練習,以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三)增強全面身體素質與專項素質,加強小關節部位的力量練習。在教學訓練中,適當安排身體素質訓練,發展全身各部肌肉的力量和協調性,并不斷發展專項素質。同時,還要根據各種打法類型運動損傷的特點,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易傷部位的專門性練習。
(四)加強腰、肩、膝等局部的營養與放松,注重運動員受傷后的心理康復訓練,加強醫務監督。在乒乓球運動中,腰、肩、膝部位的負擔較重,在訓練結束后,可采取熱敷、按摩等手段,加快這些部位的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在運動結束后或運動過程的間隙中,有意識地放松這些部位的肌肉等等,多是減輕局部負擔,消除疲勞的較好辦法。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道德,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由于動作粗野或用力過猛造成的運動損傷比例占 20.2%,此數目不可忽視,建議多組織學生進行各種項目的比賽規則和理論知識學習,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盡可能地減少犯規動作所帶來的不必要的損傷。
四、結束語
乒乓球運動損傷多集中在上肢和腰部,這是由其高強度、高對抗、高速度的運動性質所決定的。運動損傷會嚴重影響乒乓球的教學和訓練工作,更會影響一些高水平運動員的運動壽命,如何減少運動損傷是乒乓球運動中不容忽視而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盧春艷.大學生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及防治方法[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19(9).
[2]元圣華,李繁榮.乒乓球運動訓練中損傷的一般規律及預防[J].山東體育科技,2002,12(24)第4期.
[3]崔樹青.乒乓球運動員慢性肩袖損傷的治療和訓練保護[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3,3(22)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