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可或缺的教育板塊,而德育中對學生起主導作用的則是學校德育。內地、臺灣、香港三地同根同源,德育既有共通性,也有很大的差異性,本論文主要比較研究三地學校德育方法共同性和差異性。
【關鍵詞】內地;香港;臺灣;學校德育
1 三地德育方法的共通性
1.1 通過課堂教學實施德育
課堂教學是學校的主要教學活動,三地德育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課堂教學,既開設專門的德育課程。香港,課堂教學正面向學生傳播公民與道德知識及行為規范,擔任著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的主要任務。中小學主要通過以下四個課程進行德育,分別是班主任課、倫理科、宗教科、社會教育科,大學階段則主要是通過通識課及相關課進行德育。臺灣,國小開設道德與健康科,國中開設公民與道德科,高中開設公民科,課程的基本精神是“首先在教育學生成為人之所以為人,并生活與行動得像一個人,成為一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次之,則在教育學生成為一個愛國家、愛同胞、合群服務、負責守紀,且足以表現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在內地,各級學校開設專門的德育課進行德育,小學是思想品德課,中學是思想政治課,大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等通選課。
1.2 通過課外活動實施德育
課外活動可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間空間的不足,三地學校都積極開展各種充滿生活情趣的課外活動,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及意志品質。香港,學校重視用校園課外活動來補充德育,大致分為全校性活動、體育活動、服務性活動、康樂活動、各學科學會等五類活動,以求達到培養學生集體責任感及吃苦耐勞等品質的目的。同時學校也不定期組織一些大型專題教育活動,是學生得到道德訓練。如香港大學的“舍堂教育”讓每個在校大學生都有一次入宿機會,通過入宿經歷得到群體生活的鍛煉。臺灣,為了達到德、智、體、美、群的德育目標,把課外活動列入了正常的課堂規劃,制訂了課時數及內容。國小有“團體活動”,國中有“童軍教育”,高中有“團體活動”,分為學藝、康樂、自治、體能、技能、社會、科學7類活動,細分到插花、烹飪、電工、急救、美術設計等形式。內地,各級學校都頻繁地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包括校會、時事政治報告會、文藝體育科技活動等。
2 三地德育方法的差異性
2.1 香港德育方法
(1)香港德育方法重視心理輔導
香港學校的心理輔導主要是針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對家庭、學校、社會及現存體制的迷惑反抗等問題,幫助其走出心理陰霾,樹立正確的觀念,具體內容包括“學習”、“人際關系”、“就業”、“戀愛”等各個方面。心理輔導形式上分為個別輔導和集體輔導,程度上分為普通事件和需要輔導服務的事件。普通事件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師處理,需要輔導服務的事件則轉交給輔導組或學校的社會工作者。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每年約有150多名學生要求心理輔導,每次輔導時間在60分鐘左右,少部分學生則需要連續輔導。
(2)香港德育方法講求滲透性
香港的德育提倡隱形教育,重視滲透性。香港學校一方面將德育滲透在正規課程之中,強調知識育人;另一方面,又將德育滲透到學生的活動和學校管理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如小學常識科中學習個人對健康的責任,在中學歷史科中學習英雄人物的堅毅精神等,中學的許多科目像社會教育科、經濟與公共事務科、倫理及宗教科等也都涉及了大量的道德、社會、政治及法律問題。香港教育界認為:“一所好學校的全面而正常的生活,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節更能使學生建立理想和培養健全的性格”。
2.2 臺灣德育方法
(1)設置“訓導處”
臺灣的每一所學校都在校設置了“訓導處”,秉承校長指示掌理全校訓導事項。訓導的主要作用是“掌理學生民族精神教育、德育、生活教育、親職教育、體育衛生保健、學生團體訓練、生活管理,并與輔導單位配合實施生活輔導等業務”。如臺灣警察專科學校的訓導處分為訓育組、輔導組、教練組、課外活動組四個部分,訓育組主管學生的訓育、獎懲及督導工作;輔導組主管學生調查、警紀維護、考核測評;教練組主管學生軍訓、體能訓練、兵籍管理;課外活動組主管學生康樂活動及學生社團活動。訓導工作通過公民訓練、典禮儀式、個別會談、衛生保健、生活規范、愛國運動等活動,嚴抓學生秩序與紀律,致力于提升校紀校風。
(2)臺灣德育方法的傳統性
臺灣的德育方法在某一方面類似于內地,有比較強的傳統性。臺灣注重說理教育法、榜樣教育法及表揚批評法,較少使用陶冶教育法。說理教育法是臺灣德育的主要方法,多用講授、報告、演講、討論、講話等方式講解書面知識,運用閉卷考試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榜樣教育法利用了青少年的模仿心理,臺灣中小學經常用孫中山、韓樂吾、司馬光、范仲淹等著名人物的事跡對學生進行德育。表揚批評法也是臺灣學校常用的德育方法,明確地肯定學生的優點,批評否定不正確行為,發揚長處,抑制缺點,如每年評選“優秀青年”“模范學生”“孝悌楷模”。臺灣較少使用陶冶教育法,不太注重學生道德情感的養成,這一點與香港有比較大的差異。
2.3 內地學校德育方法
(1)內地學校重視班主任工作及共青團、少先隊工作。
內地,班級是學校進行德育的最基本單位,班主任是各科老師里接觸學生機會最多,時間最長的。內地的班主任幾乎參加了所有涉及到本班學生的德育活動,班主任工作在德育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共青團和少先隊是由共產黨領導的少年兒童及青少年的先進組織,是內地獨具特色的集體組織。共青團和少先隊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繼承優秀的革命傳統,學會進行自我教育。共青團、少先隊經常不定期地組織學生參觀革命博物館、訪問革命老人、學習英雄人物典型事跡。
(2)多用灌輸教育法及說理教育法,指導性強
內地的說理教育法與臺灣及其相似,不多贅述。灌輸教育法則是內地獨具特色的德育方法。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列寧認為社會主義意識不可能從群眾自身中產生,必須從“外面灌輸進去”,所以德育需要采用灌輸教育。灌輸教育法的力度大,指向性強,有利于學生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但是這種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脫離學生及社會實際,亦引起學生的反逆心理,缺乏說服力。
參考文獻:
[1]蘇崇德,秦英君.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26-189.
[2]雷強.香港高等教育[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6-65.
[3]吳福光.港澳教育評析[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23-25.
[4]林蘇,張浚.香港:歷史變遷中的教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78-90.
[5]樊富瑕.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1998.7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