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因大學擴招而引起大學班級人數增加且素質參差不齊,致使大學班級管理的難度加大。本文主要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及地方院校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管理好地方院校班級的基本措施及建議。
【關鍵詞】地方院校;班級管理;大學生
近年來,隨著大學擴招以及90后成為大學生隊伍的主力軍,大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以及班級人數增加,帶來了班級管理工作的諸多新問題。班級管理是大學生管理的基本的環節,同時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班級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
一、當代大學生的特點
當代大學生主要以90后為主,表現出智力發展顯著、個人主體意識較80后強、價值取向和文化取向多元性、實用性、網絡化、責任意識弱化、迷茫性等特點。
對于地方院校的學生-以六盤水師范學院為例:
1)自卑感。大部分學生來自貴州農村,且或多或少的認為自己比重點大學的學生差,甚至出現“破罐子破摔”等現象。
2)網絡成癮。網絡上有一句流行詞語叫“男生把筆記本電腦當為游戲機,而女生則把筆記本當為電視機”。
3)眼界局限、抗壓能力不強,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人際交往能力減弱,不善于溝通等特點。
二、地方院校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
1)班級管理模式和制度傳統。班級管理模式和制度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并依照本班的特點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當前大學的班級管理普遍采用以輔導員和班干部為核心的班級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已經出現弊端。當前院校輔導員有專職和兼職兩種,兼職輔導員教學科研任務重;專職輔導員班級多且承擔的行政事務性工作量大,這就導致輔導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予以每一位學生細致入微的關注,班級的日常事務往往會交給班干部負責。個人意識極強的 90后大學生很難遵守班干部的安排,這也就導致了很多的班規流于形式,缺乏認同感,班級制度也就很難執行到位。
2)缺乏班級凝聚力。班級的凝聚力是班級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使班級發揮潛能的催化劑。凝聚力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相互認識、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協作以及真誠的愛。凝聚力雖說看不見又摸不著,但它卻總能讓班級以外的其他人真切感受到,也能讓身處這個班級的成員共同進步,時刻煥發出屬于這個班的特殊氣質。但是大部分學生的班級集體歸屬感不強,甚至部分同學集體觀念淡薄,導致大學班級缺乏較強的凝聚力。比如眾多的班集體活動,總是有部分學生不關心,甚至逃避。
3)缺乏目標與規劃,對未來缺少危機意識。90后大學生依賴性較強,許多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對未來缺乏規劃。如果學生缺乏自身規劃或是班集體缺乏規范的引導,學生必然缺乏學習動力,再加上身處地方院校,對外界的發展和認識不夠,過于安逸的大學生活導致社會競爭危機意識不夠,曠課、缺考、上課睡覺、玩手機等現象也就越發明顯。
4)同學之間人際交往少。隨著手機的普及和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發短信和打電話、聊QQ成為“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手段,分別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有的高校學生宿舍也比較分散,這也就導致班里學生交流和了解的機會減少。
三、加強班級管理,需要做的幾個方面
1)轉變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采取輔導員+專業教師班主任+班干部的管理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學生溝通充分結合。輔導員履行著學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主要是對學生的思想進行輔導和指引,通過社會實踐、時事教育、黨團活動等形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大多數高校輔導員和所帶學生的專業是不相關的,對于學生的專業引導教育必須由專業教師管理。專業教師對本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情況最了解,掌握了大量專業的應用信息,對學生專業方面有很大的幫助。而學生干部是聯系班導進行班級管理的橋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不斷加強輔導員、專業班主任的業務素質能力培養的同時,要培養合格班干部。
2)健全班級管理制度。根據每個班的特點,逐漸健全班級制度。健全班級制度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第一,加強班級班委隊伍建設,實行淘汰制度,剛進校的時候,有的同學由于表達能力強而被選為班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選出來的部分班委素質并不高,沒有責任心;所以,班委隊伍應實行聘任制和淘汰制。第二,好習慣是從進校抓起的。比如學校要求七點實行早讀,如果從進校就抓,同學們就會覺得這是校規很好接受;但是如果隔了一學期才想起實行早讀,大部分同學都有抵觸心理,很不利于班級管理。第三,班級的評優制度要符合實際情況。一個班級的評優一定要有一個符合本班實際情況的評優制度,大部分班級評優都是輔導員和班委說了算,沒有讓全班同學參與進來,達不到一個良好競爭的氣氛,同學們感覺不到緊迫感,所以很多人就僅僅把那幾個班委關系搞好,到評優的時候想走捷徑。因此,評優的權利也不能放在少數幾個人手里,一定要把權利交給大家,同時再聽聽各個任課老師的意見就更好了。
3)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活動。關于活動開展的類型分為兩種;一種是競爭型的,如演講比賽,象棋比賽,籃球比賽,像這類事的比賽,最終的結果一定要班委買點小禮品表示對他們的肯定,同時也從側面引導大家融入這個集體凝聚大家。另一種就是非競爭型的,如放五一,放端午這些小假期,同學沒有出去玩的,由班委組織一起聚餐、戶外交流、騎自行車等;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組織一些與專業相關的競賽等。這樣有利于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加深同學們之間交流,更好地融入到班集體這個大家庭。以筆者任輔導員的六盤水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系2011級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班級為例,這個班開展了很多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不斷給學生傳遞正能量,培養良好的競爭氛圍,學生的歸屬感與凝聚力明顯得到改善,在六盤水師范學院開展的各項集體活動中屢屢奪魁,被評為2013年度貴州省普通高等學校先進班集體。
4)運用激勵管理辦法。這主要指的是正激勵和負激勵相結合的方法。在此方面,地方院校應借鑒一些一流大學的舉措:針對大學生撰寫科研論文、創新創業、參加各種競賽活動等方面制定物質獎勵辦法;將一些表現優秀或有突出貢獻的學生在公告欄或校園網站上公開,學生得到了自我價值實現,又能在其他學生中樹立榜樣的作用。有獎有罰才是管理中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四、結束語
對于素質參差不齊的90后大學生,應該怎樣管理好班級體,是當前諸多高校面臨的難題。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一員,要符合實際,從點點滴滴做起,以更強烈的責任心和愛心去面對和解決每一個問題,才能真正加強和完善大學的班級管理。
參考文獻:
[1]楊帆.淺議90后大學生的特點及其產生的社會背景[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5).
[2]楊芝.大學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培訓教育,2008(08).
[3]章程輝.淺談激勵理論在大學班級管理中的借鑒[J].新余學院學報,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