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新形勢下,學校必須結合實際從規范班主任工作、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充分利用課內外活動、重視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等方面入手,構建德育工作新模式。
【關鍵詞】德育;班主任;管理
得青年者,得天下,這已是人們的共識。學校是“得青年”的主陣地,而新形勢下的教育格局和內容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教育的宗旨發生了重大轉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由培養“知識型”的學生向培養“能力型”的人才轉變。其次是作為教育主導者的觀念在變。這表現在當今教師的知識面寬了,思維活了,擇業也更自由了。再次是教育的具體情況改變了。由于時代的發展,現代文明的浸染,學生不會拿以前的“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名言作為座右銘。加上獲取知識媒介的拓寬,學生思想更活躍,感情更復雜。毋庸置疑,這些都對傳統觀念提出了嚴峻挑戰。基于對德育教育全方位的認識和幾年來的一些做法,筆者認為,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全面考慮,抓住關鍵,強化管理
在當今社會形勢下,要培養好社會的合格人才,單靠某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學校,更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概括起來,是學校、社會、家庭的框架教育模式和點面結合策略。而在這些過程中,學校無疑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因素,組成一個有機的教育體系,而不論從哪個角度談起,真正作為德育具體實施者還是班主任。從理論上來說,班主任應是教師中的佼佼者,要求有較高的素質,包括專業能力、知識縱深、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技巧、道德水準與應變能力等。因此,在考慮班主任人選時,可以運用一些方法,如調閱檔案,考察能力,分析長短,設置問題等。同時結合實際,要求班主任學會處理好工作中的虛與實、管與放、嚴與寬、堵與導的關系,強化專業技能,加強理論學習,增強現代德育教育意識,并采取以老帶新、新舊滲透、交流競爭等方式,既有實際能力的培養,又有榮譽感的滿足,這就大大改變原有的“干不干一個樣,好不好不相干”的局面。抓住了班主任這一角色,就等于抓住了學校教育的關鍵。
班主任實際上是諸多教育環節的“聯絡員”,也是學校教育的“領頭雁”,還是聯絡師生感情的“潤滑劑”,學校領導的意圖必須通過他們去實施,進而變成結果。因此,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班主任工作制度,把諸多工作點轉化成可比較、能量化的管理。為此,學校統一制訂了《班主任工作手冊》,該手冊以周為單位,主要為表格式欄目,其中有本周工作要點、本周班干會要點、本周班會(主題班會)要點、本周班事紀要、本周班務工作小結等。既規范了班主任的工作,又克服了班主任工作的隨意性、盲目性。再如學生的操行成績是較抽象的,也是難以檢測的。為此,督促政教部門制定表格,內容包括入團人數,參加社會工作的次數,家長的評價,班級與家庭的溝通等內容,再用較為科學的數據來體現,從而使這樣長期以來被看成摸不著看不見的“虛”變得有數據可比對的“實”,學生操行不是“優良中差”的大致差別,而是有具體分值對應的可觀可感的評價。
二、具體布局,精心策劃,凸“立體化”
學校工作千頭萬緒,給德育教育帶來了一定難度。為此,我們結合本校規模大、班級多、周圍環境復雜等特點,制訂了一套科學性強、可靠性強、縱橫交叉、三位一體、效果顯著的《學校管理細則》。它涉及到如學生出勤、兩課一操、衛生打掃、進校禮儀、墻報出版、文體競賽、完成作業、考查考測、課外活動、社會參與等等,細則規定的各項指標完成的好壞直接與班主任、老師的獎金掛鉤,也作為評先評優和晉級的重要依據,這種榮譽與經濟的激勵機制,既調動了教者的積極性,又強化了制度管理,形成了良性循環,達到學校管理的目的。這種做法也讓班主任、科任老師的勞動得到肯定,又激發了他們愛崗敬業的精神。近年來,通過重點抓升旗儀式教育,取得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育效果,深受上級、社會、師生的贊譽。我們根據《國旗法》和《中小學德育章程》的文件精神,把升國旗儀式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載體。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全校師生參加,模擬天安門廣場的升旗程序。為突出升旗效果,每年軍訓期間對升旗手和護旗手進行培訓,主要從高一級中嚴格挑選出10名左右學生進入學校國旗班。升旗儀式的特殊氛圍,創設了一個最佳的教育時機,為此我們精心策劃升旗禮上的活動,認真準備講話內容,立足社會熱點,結合相關節日和本校實際大膽選取發生的學生身邊的人和事作為講話材料,既樹立典型,又升華教育。通過這項活動,全校上下充滿著“今天我以梅青為榮,明天梅青以我為譽”的豪情。實踐表明,成功的升旗儀式猶如奮發的號角,凈化著師生的心靈,促使學校德育工作再上臺階。
三、重點突破,不拘一格,全面開花
任何一個班級,都有后進生。這些后進生人數相對來說雖不多,但如管理、誘導不當,極有可能會蔓延開來,后果將很嚴重。為此我們抓住這個問題,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重點突破,力爭達到“全面開花”的效果——讓所有學生都能成長,讓他們的優點都能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們主要采用“以點帶面”的形式,在“學校與家庭結合”、“學校與社會結合”、“家庭與社會結合”的連環網絡中,重點抓好第一個結合,特別注重做好“創建學習型家庭”工作,我們根據不同類型、不同情況的家庭,制訂出各級創建學生型家庭的計劃,選取相關材料,組織安排各類家庭學習、討論。這樣,家長們“有規矩”的教導大大減輕了學校工作的壓力。同時,我校實行班主任家訪(信訪、電訪、校訊通等)工作制度,建立“學校——家長”聯系卡,推行《家庭教育分類指導方案》,分期分類召開學生會和家長會。執行方案做到抓落實、聽匯報、重反饋、突出實效、針對性強、注重效果等。此類方案實施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雙管齊下,各類教育的潛力挖出來了,后進生的不良習氣改掉了,學生整體成績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如原高二級2個班縣統考成績優秀率雖達30%,但整個班學習風氣不濃,后進生人數偏多,這兩個班的班主任根據學校的管理方案,狠抓落實,不斷鞏固,不到一學期,變化巨大:班學習風氣濃厚,好人好事不斷出現。由此可見,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網絡對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以及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識會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
總之,新時期的學校德育工作,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時代在變,形式和內容在變,必須與時俱進,特別是作為實施教育的具體組織者——學校領導應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努力開創出一條科學的現代化的學校德育教育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