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學總是以其獨有的神秘和難以捉摸讓人覺得難以觸碰,或許是我們總是覺得它遙不可及,從而覺得它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然而《蘇菲的世界》卻讓我覺得哲學時刻在我的生活中,它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14歲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講述了西方哲學史的發展過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并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它是一本哲學史小說,更是一種自我世界的體驗,某種程度上,卻也是一個自我世界的折射。《蘇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論語》這樣以平時生活的素材來給人哲學領悟的書,它是通過介紹西方哲學史的發展來一步步使人認識哲學。從“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看似很普通卻讓人深思的兩個簡短而奇怪的問題開始,跟著“神秘老師”始了我的“哲學之旅”探索之路。以文學的寫法展開,向我們介紹了哲學的世界,同時也使我們開始思考它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學;哲學;現實思考
引言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這個看似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不僅困擾了蘇菲,也困擾了讀者。之后作者化身為艾伯特一一為蘇菲解答。那哲學是什么?什么人能成為哲學家?在此,做這個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說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說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時衛單位計算歷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它反襯著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問,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后,一切都歸于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
一、文學還是哲學
“蘇菲”這個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蘇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學,便是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智慧的學說,蘇菲的世界是將藝術與學術完善聯合,路程經過過程熟悉的載體轉達咱們生疏的信息。好像又回到了古希臘,凝聽蘇格拉底的教育;如同處身于中世紀的城堡,見證平明前的暗中。恣意洗澡文藝再起的溫暖太陽光,沉浸于巴洛克強烈反差的藝術氣氛之中。忘懷了凡塵的喧囂,只覺真理的巨大以及藝術的魅力。隨即,穿梭頻繁于資產階層革命的硝煙中,仔細體會現代哲學的曙光。面臨笛卡兒、史賓諾沙、洛克、休姆、柏克萊等連著串現代哲學的開山祖師始祖,咱們還不遑表達心里的崇拜之情,發蒙運動的前驅便闖進了汗青的大戲臺。飛速度完成長的工業鞭策著汗青的車輪駛入了極新的軌道;時代的更替培養了更多的哲學偉人。
黑格爾、康德承襲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蘭西人的浪漫闡揚到了及至。爾后馬克思的《本錢論》、達爾文的《高級演化論》、佛洛伊德的《夢的剖析》——三位偉人、三部著作掀起了三個范疇的革命巨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祖先把一個又一個不解的哲學出題目留給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經典的流傳到后世佳品賜賚咱們。哲人用藝術的口氣輔導生靈,文人用理性的筆觸傳染魂靈。咱們的祖先在殘留名貴精力財富的同時,更把彌足貴重的檢定之玄門授于世。為了向人們解開世界歷史之謎,書中涉及的內容很多。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從遠古羅馬到現代,在每一個不同時期,有哪些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哲學家,他們主要討論的題目是什么,一些哲學家的經歷和遭遇,這本書都詳細地為人們做了講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學史在你面前演變了一遍。
我們不得不說,這本書更應該是文學和哲學的結合,一封神秘來信與哲學世界問題的解答,其中蘇菲與席德也就隱喻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席德即使鏡子里的蘇菲,另一個自我。語言與存在的矛盾,艾伯特與席德爸爸即使哲學家的自反性,書中寫到“使語言和存在達到鼎峰”我們往往受既得知識的束縛,總是想逃離,書中最后提到要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和有限,人生如塵,我們要有格物致知的態度,去審視我們的生活。
其中書中,哲學的文學表達“白色的烏鴉”的隱喻,即是對愛智之忱的追問,往往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最容易走入誤區,對于現實我們應時刻具有懷疑性的態度,不可隨便表態,斷章取。書中席德和蘇菲本身就是矛盾,這也就是矛盾的反轉,而生活本身也就是矛盾。臺灣作家李敖曾說“朋友就是另一個自己”這其實也就是我們整體性的期待。作者同時隱匿的哲學觀點: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心靈?聰明的唯物主義勝過愚蠢的唯心主義。
文學中的哲學問題,從“tobeor notto be ”到“我們是什么?”自我的追迷藏游戲,人與世界,在生活中更應該尋找自我,語言與存在,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人生在世,其實也就是執與去執,信念與懷疑,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因此在生活中其實也就是紀律與理解。
二、哲學的世界
這本關于西方哲學的哲學史書富有神秘的哲學氣息。”你是誰?“”這個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開啟了哲學之門。當現實的人們正在為柴米油鹽的生活所忙碌時,為嚴峻的就業形式所煩惱時,有誰停下來思考這樣的問題,一個至今無法找到答案而存在問題的問題。艾伯特對蘇菲說:若將宇宙比喻成魔術師變出的兔子,人類就則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享受安逸,而哲學家總試圖沿著兔子細毛往上爬,以便看清那個魔術師的模樣。這批哲學者家們,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對自己也滿是疑惑。他們思考著設法解釋生命中發生的種種。事物是怎么來的?泰利斯說水是萬物之源,赫拉克里說理性是萬物之源,恩培竇可里斯說萬物由四種基本元素組成……現在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我們可以輕松地從書本上竊取”基本粒子“的概念,可是在古老的社會,他們只用了感官與大腦提出”沒有一切事物來自虛無“這樣的概念。眼里看到的和腦子里所想到的是怎樣的關系?柏拉圖提出”理型的世界“亞里斯多德、”沒有天生的概念“黑格爾的、”唯物論“……這都是哲學家對世界的探討啊!用自己的智慧、知識,批判地繼承他人的論點,這樣地交流豈不美妙?即便自己的理論不完全正確,卻也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一個交代。
從中我們可以感知到哲學的開始即思考世界普遍性的問題,黑格爾曾提到哲學最主要的是世界精神,及羅素在《大問題》里提到的洞察時代的秘密,除此之外,哲學還要努力思索世界,進一步強調了思想和認識的重要性,哲學與通俗替代品的本質差別在于:思想的性質與理解的徹底性,哲學的主題源于對世界整體性把握這樣一種最高最大的普遍性問題的驚異。其任務是關于人生活的意義以及宇宙本性的看法,從而針對的是自己整個的世界觀的鍛造。
三、在當今社會里的現實思考
《蘇菲的世界》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這個世界什么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其中的道理,要懷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和發掘。通過對《蘇菲的世界》的深入閱讀,發現它更能引發我們對現實意義的思考。
(一)正確認識自己
有一則故事這樣描述著:一個年輕人夢想能找到一個無所不知的智者,向他請教獲得智能的方法,于是,他騎著馬,跋山涉水,終于在一處隱秘的山洞找到了這位智者,他很興奮,也很渴望地向這位智者求教,智者明白他的來意后,卻只回答一句話:“你的馬在哪里?”年輕人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終于想通了。原來“智者”就跟他的“馬”一樣,一直都跟在他身邊,只是他一直向外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