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如何重要作用,在本文做了深刻的探討分析。
【關鍵詞】和諧社會;思想政治工作;探討
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作用
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功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實現社會政治整合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協調社會政治領域內的矛盾,推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從而實現社會政治和諧。首先,處理和協調執政黨與民主黨派之間的矛盾。執政黨與參政的各民主黨派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政治的、經濟的、思想的分歧和矛盾,這些分歧和矛盾仍屬于人民內部不同黨派和團體之間的矛盾,只能在民主的基礎上,通過說服、溝通、磋商、求同存異的方法加以解決,這實質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創新的方法。其次,處理和協調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之間的矛盾。不同的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們之間必然存在著大量的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如大民族與小民族的矛盾、發達民族與相對落后民族的矛盾、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也只能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來給以解決。最后,處理社會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社會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進而構成了他們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強勢群體中的極少數人常常憑借其經濟、政治方面的優勢來欺壓處于弱勢的人們,人為地制造不同層次人們之間的矛盾。相反,處于弱勢群體的人們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經濟利益受到損害后,又時時出現“哭天不應,投訴無門”的窘況,從而導致大規模人民群眾越級上訪,形成不利于社會穩定的潛在隱患。面對這些實際情況,各級黨委和政府在處理時,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說服功能、引導功能及時化解矛盾。社會輿論界通過思想宣傳,動員全社會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給予他們政治上的、經濟上和法律上的支持和幫助,同時,切實拓展他們的生存空間,維護他們的切身利益,從而在社會政治領域內確保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和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協調社會利益矛盾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調節經濟領域內的矛盾,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發展,實現社會經濟和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人發展,我國原有的社會利益格局正在進行深刻的調整、分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和日益多樣化的利益需求,產生了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因此,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社會各種矛盾的產生從根源上講,都源自人們不同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在協調各階級各階層的利益方面有著獨到的作用。首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尋求各種所有制經濟實體之間、不同所有制企業職工之間的思想聯系,鞏固人民心中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觀念,協調好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與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其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平衡人們心中因現實的不平等所產生的貧富差別引起的不滿,協調好先富與共富、富人與窮人之間的矛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每個人都想早日富起來,過上小康生活,這是每個人的心愿。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手段。如果說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是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柱,那么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則是靈魂的靈魂、支柱的支柱。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當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各種思潮相互激蕩,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選擇、傳播、滲透和創造功能必然能夠推進和諧文化的建設,使人們樹立起和諧理念與和諧精神。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能夠立足于我國文化發展的實際,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進行合理的借鑒;其次,思想政治工作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倡導社會主流文化,發展和諧文化;再次,思想政治工作是傳播社會主流文化的有效手段,在建設和諧文化的大背景下,促進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村鎮文化、校園文化等各種文化和諧發展。
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我們今天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是要惠及全體人民的最廣泛、最高層次的和諧社會。這種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項涉及面最廣的群眾性活動,它要求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并在其中發揮主體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思想政治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這種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項從社會物質層面到人們精神層面的全方位的活動,而其中建立在必要的物質基礎之上的精神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因為精神領域的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社會和諧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標,同時還因為,精神層面的和諧對于整個社會的和諧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當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人們不必為基本的生存條件而憂慮時,精神的狀態對人們如何發展自己的物質生存條件,如何解決物質生活領域的各種問題,以及如何處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周圍各種對象的利益關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自己如何體驗自身的生存環境以及采取特有的行為方式解決各種具體問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經常說的“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僅是說的事物的一個方面,其實“飽暖思淫逸”同樣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當人們生存所依賴的物質條件達到較好的滿足以后,精神的和諧就成為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
第二,這種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種不斷地從和諧到不和諧再到新的和諧的動態過程。也就是說它是一個不斷化解矛盾,協調關系,在舊的基礎上實現新的和諧的過程。所謂和諧,不是沒有矛盾,毛澤東早就說過,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特別是在我們進行新的社會改革,實現新的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會不斷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所說的構建和諧社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處理矛盾。矛盾的產生和存在本身并不是壞事,它具有兩面性,既可以給社會帶來活力并成為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內在動力,也可以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破壞性因素,給社會發展造成阻力,問題就在于我們如何處理它。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它為我們處理各種社會矛盾規定了一種原則、一種目標,確立了一種理念。
第三,這種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種作為社會組織成員的每個個體不斷完善自身、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過程。和諧社會,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際上也就是使每一個人都在社會發展中實現個體的不斷完善。人的完善,必須有相應的社會環境、相應的社會物質基礎和文化氛圍,和諧社會,就是要創造這樣一種條件。但人本身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是創造這種條件的主體,每個個體的自我完善,本身也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必要前提。這就要求社會成員具有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有不斷完善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