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德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他創立了研究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社會學體系,而用于規范和穩定社會秩序的社會團結思想則是這個龐大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社會團結思想主要思考社會如何以一種有序、和平的方式存在并演進,探究和諧、團結的社會形態得以構建和實現的原因和方式。
【關鍵詞】孔德;社會團結思想;主要內容;評價分析
奧古斯特﹒孔德是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在學術界享有社會學之父的美稱。孔德一生學術成果豐碩,最重要的是創立了社會學這一重要學科。孔德提出的社會團結思想是他創立的社會學中的重要思想,這種思想對當時法國資產階級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也對以后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一、孔德的社會團結思想的主要內容
孔德把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考察,運用實證主義的方法,客觀地分析了社會穩定的根源,提出了促進社會團結的因素。
首先,孔德認為宗教在社會建設中起著重要的整合作用,宗教是社會團結的主要支柱。孔德認為宗教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共同的信仰和一致的原則,另一方面也為政權的鞏固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礎。宗教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促使個人自發地服從維護社會團結的要求。孔德號召政府支持宗教,用它來鞏固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團結。
其次,孔德認為家庭是構成社會組織的基礎,理所當然地應作為社會團結的重要基礎。他認為社會的基礎不是單個的個人,真正的社會單位是家庭,社會實質上就是照著家庭基礎和原則建立起來的。家庭在微觀上提供了統治、服從和合作的經驗,培養利他主義道德情操。因此,孔德把家庭看作是社會的細胞,是維系社會團結的重要條件。
最后,孔德認為道德調節和規范著人們的社會行為,是維護社會團結的重要力量。社會道德不僅是人的本性的要求,也是社會團結的要求。當社會出現了弊病的時候要靠精神道德的改良來進行有效的醫治,要重建社會秩序,必須從改造人們的道德觀念開始。他呼吁在社會進行一場倫理教育和道德復興運動,充分發揮社會道德的作用以促進社會團結的實現。
二、對孔德的社會團結思想的評價分析
從歷史和客觀環境的局限性上看,孔德的思想既有進步性,又有保守性,既有高尚性又有空想性,我們應辯證地看待,既要借鑒其合理與進步之處,也要指出并批判其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
(一)孔德的社會團結思想的進步意義
首先,孔德認為社會有機體秩序是和諧的,應致力于保持和維護社會團結,這對于我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孔德反復說他的實證哲學就是論證社會秩序的,他的社會有機體的核心是社會秩序,社會秩序的核心是社會團結,是為了“愛”和“合作”。當前,我們正在國內構建和諧社會,在國際上致力于構建和諧世界,和諧的秩序是有活力的,才有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和諧發展。社會的和諧來自于內部,構建和諧社會應該從自身尋找和諧的條件和因素,和諧具有內源性,這是孔德的社會團結思想給我們的啟示,也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提供很好的借鑒。
其次,孔德注重家庭和政府兩者在維護社會團結方面的有機結合,增強保持社會穩定團結的合力。孔德認為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要想保持其穩定的狀態,實現協調運作,必須找到微觀力量和宏觀力量的結合點。微觀力量主要在家庭,家庭的團結和依從關系就是社會最好的范例和模型;宏觀力量主要在于政府,政府依靠強力把各種社會力量聯合在一起以實現共同的目標。在現代社會建設中,同樣要注重家庭力量和政府力量的結合,有效促進社會團結穩定。家庭要發揮對其成員的教化作用,培養家庭成員團結合作精神,為維護社會團結做貢獻;政府要依靠其自身力量對家庭與家庭之間的關系進行調節,使其各得其所,和睦相處,從整體上保持社會的團結穩定。
最后,孔德強調道德的教化作用,主張通過重建道德來維護社會團結,這對我們重視道德建設有啟發意義。在孔德看來,大革命后的法國社會主要的困難本質上不是政治性的而是道德性的,解決困難的方法更多的取決于輿論和風俗而不是制度。孔德的這一思想對當時法國資產階級道德淪喪的社會無疑是一劑良藥,也引起我們當今對道德建設的重視。道德是人們進行社會行為的規范和準則,起著調節社會成員行為、增強社會成員凝聚力的重要作用。道德建設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環節,應扎實推進,以充分發揮道德在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獨特作用。
(二)孔德的社會團結思想存在問題與缺陷
其一,孔德的社會團結思想在本質上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存在明顯的階級局限性。孔德認為,在社會政體下,存在著掌握社會財富的資產階級和人數眾多的無產階級。他們各自擔負或執行著不同的社會職能,為社會盡義務。資本家掌握著政治和經濟權力,領導和管理整個社會的物質生活;無產階級則應服從資本家的領導和管理。他們在社會團結精神的教育下各盡職守,共盡義務,已實現偉大而奇妙的社會“合作原則”。孔德無視階級斗爭的事實,否定階級斗爭的作用,是不利于社會發展進步的。
其二,孔德的基本立場是否定個人權利的,他的社會團結思想具有反民主傾向。在孔德看來,個人權利竭力使個性存在下去,這個必然要吞噬人的社會情感,從而破壞和瓦解社會有機整體。從這種觀點出發,孔德確定在社會政體下,人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孔德生活的年代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他似乎感到了資產階級曾經用來反對封建社會的思想武器正在被無產階級用來反對資本主義的危險。對人權觀念的竭力否定,對義務和服從的強調,表明了孔德政治思想中具有的反民主傾向,而這一傾向是與世界歷史民主潮流相違背的。
其三,孔德的社會團結思想強調要靠宗教來維護社會團結,反叛了自己的早期反宗教的實證主義。孔德晚年崇尚宗教,希望建立一種情感性的宗教,并依靠它建立社會秩序。而孔德早年卻宣稱,他的實證主義超出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范圍,只有它才向人們提供了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他的社會團結思想極力推崇宗教,具有空想性和保守性,這也致使他陷入了唯心主義泥潭,背叛了自己的實證主義。實際上,推崇“愛”的宗教,也只是孔德對當時法國破壞殆盡的社會秩序的無奈之舉,所以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是注定要失敗的。
參考文獻:
[1]徐大同.中外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6
[2]李丹,彭如良.孔德的社會秩序理論對我國社會建設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2008,11
[3]徐云.孔德的社會團結思想探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