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加工貿易是推動廣東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等原因,廣東加工貿易所依賴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廣東加工貿易企業依靠勞動力要素的比較優勢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本文就當前廣東加工貿易的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廣東省;加工貿易;發展對策
一、廣東加工貿易的現狀
(一)加工貿易額在對外貿易中仍占主體地位
一直以來,加工貿易在廣東對外貿易中占據主體,在對外貿易這輛馬車拉動廣東經濟增長中處于領頭羊的地位。從最開始的“來料加工”,到“進料加工”,再到產業升級,自主品牌的建立這一漫長的過程中,加工貿易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使在金融危機影響下,2010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仍占全省的57%,使廣東成為連續26年穩居全國第一的出口大省,對廣東國民經濟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
(二)出口產品結構得到初步優化
過去的廣東的加工貿易產業,主要是以低端的代加工為主,產品主要是鞋、衣服、帽子、電子裝配。現今,廣東的加工貿易產業從勞動密集型為主向勞動密集和技術、資金密集型并重轉變,以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制造業成為加工貿易主導產業。同時,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效益提高,廣東的加工貿易企業越來越多轉向研發、設計、核心制造。2011年,全省加工貿易企業ODM(委托設計制造)和OBM(自主品牌加工制造)混合生產出口比重達到42%,2012年一季度達52%。全省累計設立外商投資加工貿易企業研發機構(含企業內設機構)達569個。2011年,機電產品出口2410.7億美元,增長8.7%,占全部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77.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486.6億美元,增長8.1%,占全部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47.7%。
(三)出口主體向多元化發展,民營企業發展迅速
在改革開放初期,政府主要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來引進外資,設立工廠。因此形成了加工貿易企業基本是外資企業,國企和民企數量不多的現象。在經過長達20多年的發展以后,在外資型加工企業的帶動效應下,民營企業也進入到加工貿易產業中去,在現今,形成了經營主體由單一向多元轉變的形式。截至2011年11月全省共有4390家非法人來料加工企業實現轉型。
二、廣東加工貿易面臨的問題
(一)政策環境影響的制約
為了提高加工貿易國內產業的配套能力,延長加工貿易在國內的產業鏈條,促進加工貿易企業采用國內產品,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如深加工結轉、出口退稅、監管等。但是這些政策總體上缺乏對加工貿易戰略作用的實證分析和理論總結。這就導致了部門政策與工作配合協調不暢,使得這些政策措施在實施中已經出現無法適應加工貿易發展的狀況。比如海關現行的加工貿易手冊管理模式僅適用于簡單和小金額的加工貿易,但不符合現在出現的技術含量高、工藝復雜、金額巨大的現代化加工貿易項目,特別是對一些深加工結轉、技術和料件復雜的備料加工企業。手冊管理模式不僅極大地限制了加工貿易的物流效率和競爭力,還阻礙了我國廣東省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產業、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二)產業區域分布與發展失衡,產業集聚效應受到限制
雖然,加工貿易在廣東的對外貿易中占據主體地位,給廣東的經濟增長帶來了極大的推動的效應,加速了廣東的城市化進程。但是,加工貿易在區域的分布上失衡,形成廣東的加工貿易產業在發展上的失衡。在廣東的加工貿易分布區域圖上,90%以上的工廠分布在珠三角區域,主要在深圳、東莞、廣州、佛山等地。近幾年以來,通過政策鼓勵下的產業轉移,以輻射擴散的形式,轉移到粵東,如惠州;粵北,如韶關;粵西,如湛江等地方,帶動了這些地區的加工貿易的發展。但是,和珠三角區域的加工產業相對比,周邊的加工貿易的發展還是處于初級階段,并沒有形成相對應的產業集聚效應。而珠三角的加工廠的密集分布,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聚效應,但是,這種集聚效應發揮卻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體現在土地資源、能源、用工成本等方面。珠三角的地形狹窄,土地使用成本越來越高,而且隨著房地產產業的發展,珠三角的工業用地面臨著的是無地可用的情況。
(三)加工貿易企業過分依賴歐美市場
廣東的加工貿易企業,不管是外資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在對外出口的目標市場中,80%以上以歐美、日本等國家為主,表現在目標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產品同化嚴重,造成價格競爭激烈,價格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企業的產品出口的目標市場集中,對目標市場依存度過高,容易受到目標市場經濟波動的影響。以東莞為例,受到經濟危機帶來的持續影響和歐債危機導致的歐洲市場低迷,在2012年上半年,有126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虧損面達29.7%,同比提高4.2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總額同比增長31.3%。在32個行業中,有23個行業利潤出現負增長,其中造紙、家具、鞋業等傳統行業下降幅度較大。
三、廣東加工貿易的發展建議
(一)提高物流效率并鼓勵企業進行國內采購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廣東省的勞動力、資源等成本逐漸上升,這為廣東省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此時我們可通過提高物流效率和鼓勵企業進行國內采購來降低加工貿易的成本,從而促進廣東省加工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緊完善產業轉移接收區的產業配套體系
廣東省政府在政策層面鼓勵珠三角的企業面向廣東的東部、西部和北部進行產業轉移。但是,珠三角地區在經歷過多年發展形成的本地產業配套體系是廣東其他地區不具備的,這對實施產業轉移的企業而言,不是一個好消息。因此,政府應該參照珠三角地區的產業配套體系,盡快完善產業轉移接收區的產業配套體系,在政策優惠、環境要求、運輸、供應鏈等方面結合產業的實際特點進行完善和升級,給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生產和發展環境。
(三)積極開拓新興市場
廣東的加工貿易企業在出口市場上形成的路徑依賴,讓大部分企業在每一次目標市場的經濟波動中都遭受嚴重的損失。“雞蛋不應該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企業必須積極分散風險。在出口市場上,企業應該積極開拓新興的國際市場,比如非洲、中東等這些新興地區。雖然這些地區的經濟狀況不夠發達國家,但是卻是低端產品的最大潛在的需求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