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詩人北島外詩漢譯的12個詩歌翻譯觀從原文理解層面、譯入語表達層面、較高層面和更高層面四個方面進行了細致、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并結合相關詩歌翻譯觀點,對北島的詩歌翻譯觀進了闡釋和分析,指出北島詩歌翻譯觀的獨特之處,以及對翻譯研究的意義。
【關鍵詞】北島;詩歌;詩歌翻譯
引入
詩人北島認為二十世紀(尤其上半葉)的詩歌 “它沖破了國家種族和語言的邊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國際視野和與之相應的國際影響,正是在此意義上,才有所謂的國際詩歌”(北島,2009:346)。從1999年起,北島在美國大學教授創作課,編寫教材之際,對他所熱愛的幾位國際詩人詩作的漢譯本進行了細讀,發現“近些年來國內出版的大量譯作粗制濫造,帶來了進一步誤導,使本來在批評缺席、標準混亂的詩歌中暈頭轉向的讀者更糊涂”(北島,2009:347)。他將自己撰寫的九篇文章發表在《收獲》雜志的“世紀金鏈”專欄,自2004年第一期起連載,至2005年第三期,最終這九篇文章被收錄在了他散文集《時間的玫瑰》當中。
《時間的玫瑰》收錄的九篇“詩歌傳記”,分別介紹和述評了國際詩人洛爾迦、特拉克爾、里爾克、策蘭、特朗斯特羅默、曼德爾施塔姆、帕斯捷爾納克、艾基、狄蘭#8226;托馬斯九人的生平、詩歌創作和代表性詩歌。此外,北島還對不同譯本進行了評論,發表了自己對各譯本以及詩歌翻譯的看法。北島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最受矚目的新詩代表人物之一,他對現代漢語詩歌、外詩漢譯本的感覺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獨特之處,對他散見于《時間的玫瑰》中的詩歌翻譯觀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不管是對詩歌翻譯、翻譯批評、翻譯研究,能起到某個側面的豐富作用。
筆者將散見于該文集、體現北島詩歌翻譯觀的十二個小點進行了細致的梳理,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闡釋:原文理解層面、譯入語表達層面、較高層面、更高層面。
一、原文理解層面
1.詩歌細讀
北島認為“翻譯本身就是一種細讀”,“詩歌翻譯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除其他原因外,恐怕與我們缺乏細讀的愿望與能力有關”(北島,2009:339)。北島提倡通過新批評派的細讀方法掌握詩歌文本。因為每一首詩都有語言密碼,只有通過細讀才能去偽存真,從而進行詩歌翻譯。
2.詩歌解碼
“幾乎每一首現代詩都有語言密碼,只有破譯密碼才可能進入”(北島,2009:11)。詩歌是穿梭在時空和詩人內心深處的語言編碼,即便想讀懂一個老朋友的詩歌,有時都會欠缺一定的語境鑰匙,何況是跨語種、跨時空的詩歌。所以詩歌解碼是進入詩歌,從而翻譯詩歌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這也就有了以下這種說法:一個詩人只能翻譯跟他風格相似的作品。但真正要對每一首詩歌進行解碼,那是非常困難的。
3.不可譯性
北島將詩歌的不可譯性歸為兩類:第一種,詞匯意義的模糊所導致的;第二種,詩歌音樂性的不可譯。
對于第一種不可譯情況,由于原詩本身有些詞匯就具有意義多向或意義模糊的情況存在,相應的譯本很容易就會出現詞匯意義下位化或意義偏離原文,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詩歌的多種譯本存在彼此完全不同的情況。因為對于意義模糊不定的詞匯,譯者可能會根據自身的知識背景和經驗背景做出不同的意義定位。
對于第二種不可譯情況,北島指出“一首詩中最難譯的部分是音樂,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譯者在自己的母語中再造一種音樂”(北島,2009:10)。
二、譯入語表達層面
1.直接對應
在討論特拉克爾的詩歌《給孩子埃利斯》的各中譯本時,北島將自己的翻譯觀點總結為“翻譯理論眾多,各執一詞。依我看,千頭萬緒關鍵一條,是要盡力保持語言的直接性與對應性,避免添加物”(北島,2009:43)。
如果翻譯真能全部做到直接對應,那么也就不會存在錢鐘書提出的“化境”和傅雷的“神似”。因為屬于不同語系的兩種語言之間大部分情況下,很難做到直接對應,就像英語和漢語,德語和漢語之間。但江楓(江楓,2009:76)卻舉過一個例子證明其實英語和漢語也能做到一一對應。他將Wallace Stevens的這首詩
A man and a woman
Are one.
A man and a woman and a black bird
Are one.
譯為
一男加一女
是一。
一男加一女加一只烏鴉
是一。
2.節奏
關于節奏,詩歌批評學者徐敬亞曾提出,“節奏,就是給字詞以秩序,以衣冠,以呼吸。詞語本身并沒有被改變,但之間的關系變了,互相間有了紡織感,于是變得字字鏗鏘”(徐敬亞,2009)。要做到對語言有如此的自覺和敏感,相信并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
在詩歌翻譯中,北島以為“韻律雖難以傳達,但節奏卻是可能的。節奏必須再創造,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新的節奏,與原節奏遙相呼應。打個比方,這就像影子和移動物體的關系一樣。”北島之所以推崇戴望舒的譯作,正是因為戴并沒有硬譯,而是在漢語譯詩中創造了一種新的節奏。
北島評判一首詩歌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便是大聲讀出來。如果詩歌中有特殊的節奏,那就是好詩,否則,就不算是首好詩。跟北島一樣,朱光潛也有這樣的習慣。每當朱光潛得到一首詩,他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判斷這首詩的節奏。他認為“如果音節很堅實飽滿,我斷定它后面一定有點有價值的東西;如果音節空洞零亂,我斷定作者胸中原來也就是很空洞零亂”(朱光潛,2010:256)。
同時,北島也非常反對一些譯者犧牲節奏、努力湊韻,讓譯詩僅在形式上看上去像詩的行為,并很不客氣地稱這些人為前清遺老。
3.佳譯劣譯
北島認為“一個好的譯本就像牧羊人,帶領我們進入牧場;而一個壞的譯本就像狼,在背后驅趕我們迷失方向”(北島,2009:72)。對文集《時間的玫瑰》進行總結后,不難發現北島心目中的佳譯劣譯分別如下:
好的詩歌譯本:譯詩創作了一種新的自然的節奏;譯詩有很好的語感;譯詩有特殊的味道。
不好的詩歌譯本:用詞晦澀拗口;譯作保持原語的句法特征;冗長的詩行;詩行松散,沒有節奏;譯作無法體現譯者對每個漢字自覺的控制。
三、較高層面
1.合作翻譯
北島所指的外譯漢詩歌合作翻譯其實就是由一個精通源語的人先譯,譯好后再由漢語詩人對原譯作進行完善。這樣譯詩,就能保證“詩人對語言特有的敏感與合作者對原文準確的把握相結合,在最好的狀態中,兩個齒輪能真正磨合”(北島,2009:272)。
其實很多好的譯作都是合作翻譯的產物,比如Longfellow的《人生頌》。這首詩最初將它譯為漢語的人是英國駐中國大使Thomas Francis Wade,譯出的詩歌雖然有詩段,但卻沒有韻律。后來一位叫董恂的清朝官員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良,才形成后來為人所熟知和接受的《人生頌》。
2.譯作出版
北島非常反對商業化背景下詩歌翻譯的粗制濫造。他深感與戴望舒、馮至、陳敬容等老詩歌譯者相比,目前的翻譯水平非但沒有進步,反而大大落后了。主要原因是出版社的翻譯出版流程過于簡單,而且缺少選稿、譯校等程序。
3.翻譯與寫作
翻譯界普遍認可翻譯是再創作的說法,北島卻提出了一個更新鮮的比較。“翻譯與創作的區別在于,創作是單干戶,自給自足,一旦成書就算蓋棺論定了;而翻譯是合作社,靠的是不同譯本的參照互補,前赴后繼,而永無終結之日。”(北島,2009:42)北島不懂瑞典語,所在翻譯特朗斯特羅默的《致防線后面的朋友》時,他只能借鑒其它較為可靠的譯本,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
四、更高層面
1.譯文與母語
北島非常重視譯詩對中國文學的重要影響。他認為,“從本質上來說,文學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就是本國文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北島,2011),“文學翻譯處在母語的邊界之內,它就是母語的一部分”(同上)。
新中國成立后,正是漢譯外國文學作品的流入,才改變了官方語言統治下的單一形態,從而助推了新時期文學和新詩的誕生。
2.漢語
北島認為“中文是一種天生的詩歌語言,它游刃有余,舉重若輕,特別適合詩歌翻譯”(北島,2009:130),還認為“中文沒有拼音文字的‘語法膠’,故靈活多變,左右逢源”(北島,2009:114)。其實不止北島,還有很多精通外語的文學家和翻譯家都曾表達過漢語的詩歌特性。
比如翻譯家葉子南曾說,“我有時驚嘆于漢語意合的高超本領。幾個孤單的漢字,一經作者安排,居然能創造出驚天地動鬼神的篇章,而細查漢字的安排,卻并非合乎邏輯常理;然而正是這種無拘無束的、松散的遣詞造句方法,使文字擲地有聲,使意境油然而起”(葉子南,2001:VI)。
語言學學者申小龍曾精彩地描述過漢語的意合,“漢語的語詞意蘊豐富有余,配合制約不足。一個個語詞就象一個個基本粒子,可以隨意碰撞。只要湊在一起就能‘意合’,不搞形式主義”(申小龍,1988:8)。
3.建立良性的翻譯批評機制
北島非常清楚自己翻譯理論的薄弱以及自己只懂英漢兩種語言的局限性,也深知自己“對某些譯作的批評,并不意味著自己有什么權威性,而是希望能引起警醒,取長補短,建立一種良性的批評機制”(北島,2009:347)。
在奧地利、美國、西班牙等國家,他們已出版相關行業的翻譯法,以法律的形式來約束和批評翻譯行為。但中國盡管“已經基本建立起自己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但要有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翻譯法很可能還是很遙遠的事情”(黃友義,2011:30)。
因此,在翻譯界、學術界大家如果能形成北島所呼吁的“建立良性的翻譯批評機制”共同愿望和共識,我們邁向翻譯立法將會更進一步。
結論
詩人北島的詩歌翻譯觀點雖然在系統性、學術性、理論性方面有所欠缺,但其視角卻是鮮活且具有實踐意義的。他對詩歌翻譯的這些認識應該進入翻譯研究者的視域,因為北島的詩歌翻譯觀不但包含了詩人對語言的敏感,豐富了翻譯批評的語料,還是翻譯研究一個鮮活的案例,值得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北島.時間的玫瑰[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2]北島.翻譯與母語[A/OL].(2011-08-23)[2012-02-09].http://www.jintian.net/bb/viewthread.php?tid=45165.
[3]黃友義.推動翻譯立法,促進翻譯行業的健康發展[J].中國翻譯,2011(3):29-30.
[4]江楓.江楓論文學翻譯自選集[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5]申小龍.中國語言的結構與人文精神——申小龍論文集[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6]徐敬亞.日常筆記《隨想隨寫》之六:天藍不堵車[A/OL].(2009-12-25)[2012-01-2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4aa0b0100fvz0.html.
[7]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8]朱光潛.詩論[M].長沙:岳麓書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