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面對黨中央提出的社會管理創新這一宏大目標、任務,我們必須要以法治理念為指導,將法治理念貫穿于社會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不僅要依法治國,而且還要加強民眾對于社會事務的參與力度,充分的保障人權,維護人民的切身權益。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好社會管理的工作。
【關鍵詞】法治理念;社會管理創新;政府;公民
一、法治理念與社會管理創新的關系
(一)法治理念的內涵
1.嚴格依法辦事
法治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依法辦事。在一個法治國家中,如果立法是民主的,那么剩下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依法辦事。如果不依法辦事,那么立法目的再完美也不能轉化為社會現實。國家權利要有法律上的依據,受法律約束,違法行使權力要承擔法律責任。
2.限制公權力
法治區別于人治的最主要之處就在于公權力受到了限制。在人治社會里,君主是至高無上的,擁有最高的權威,而在法治社會中,公權力不再是無限擴張的權力,領導者的行為和意志首先在程序上,其次在尸體上都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一旦他們不依法辦事,那么將會造成比一般法律主體更難追究責任的后果。因此在法治程度越高的國家里,公權的受限程度越高。
3.堅持民主
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沒有民主,法不可能成為多數人的意志體現,法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社會基礎,繼而依法而治就不可能進行。同時民主更是法治的目標。民主乃人民之主、多數人的權利、多數人的統治,民主作為法治的目標,實際上是法治對于人的價值的最直接的體現。法治必須在民主的基礎上又以民主為目的。不以民主為目標的法治必將演化為人治,甚至專制。
(二)法治理念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人類的發展表明,法治是公明權利得以保護最有效的方式。不走法治的道路,權利可能隨時都會受到特定的外力尤其是公權力的侵害。只有堅持法治原則,才能保證在社會管理創新鐘有效的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公正,促進社會有序發展,從而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
其次,在創新的同時堅持法治原則,在法律框架內進行創新,才能使不同的社會主體各居其位、各得其所,享有其應有的權利,也履行其應盡的義務,保證基本的社會公正,從而使社會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態。
二、社會管理中法治理念的缺失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管理成績斐然,但是在目前中國,由于中國的法治建設時間不長,并且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呈現出法治理念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策優先于法律”的觀念普遍存在
以政策代替法律,有時候確實會處理問題起來比較省事,但如果因此而認為政策優先于法律,那法律的穩定性、可預期性將會受到極大地侵害,最終會損害到法律的權威,不利于簡歷和諧穩定的社會共同價值,也不利于長遠利益上的社會管理創新的進展。
(二)公權力受限程度較低
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是采取政府推動型的法治建設模式,社會管理幾乎等同于政府管理。對社會管理而言,政府曾一度是唯一的管理主體。這就導致政府事事包辦,政府唱著獨角戲,社會和群眾的自我管理則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有的人認為擴張政府權力就是加強社會管理,其實并非如此,兩者并非相同。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形成一個政府、社會與市場三者相輔相成的、系統的、完善的、健全的架構,而不是其中單一主體權利的無限制擴張。
三、如何加強法治理念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運用
(一)堅持依法治國理念
首先,社會管理創新不可超越法律的基本框架。不管是事前的預防行為,還是事中的處理方式或是時候的化解糾紛過程,主體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權限內,運用合法的手段和方法來進行社會管理的創新。其次,社會管理的法律本身也需要完善和創新。這也是基于法律本身具有滯后性而決定的。在社會管理中一定會有新的現象問題出現,一旦法律不再適應社會管理創新的需要,那就要考慮著手對法律本身進行創新。
(二)堅持民主參與的理念
傳統的社會管理傾向于政府管理公民,現代社會則要求政府與公民對于公共生活實行合作型管理。這體現在社會管理創新中就是要求一反慣例,人民積極參與管理,發揮其主體性地位。通過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從而保障民眾權利,實現社會管理的長效化。
(三)堅持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
1.人權保障從程序正義開始
所謂法律程序,其目的是用來保證被裁判者具有程序的參與權、收公正待遇權以及合理選擇的自主權。因而尊重當事人的尊嚴、自由和權利是程序正義的核心。公正的程序通過確保訴訟各方對審判程序的參與及其對裁判結果的影響,使他們的人格尊嚴得到保障。尤其在司法實踐中,對于被告人,獲得參與的機會有助于使他的人格尊嚴受到尊重,且讓其可與其他各方及法官進行理性的交涉,促使法官在制作裁判時充分考慮他的意見和證據,這樣就有利于保護被告的權益。
2.保障民眾利益訴求渠道的通暢性
進行社會管理創新,必須以法治理念為指導,將法律作為政府、公民行為的最高準則,不斷提高法律的適應性,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的轉變政府職能,由“管理型政府”變為“服務型政府”,加強民眾在社會管理過程中的參與力度,有效維護公民的權利。通過遵守程序來防止人權遭受到破壞,通過通暢的利益訴求渠道來為人權的維護打開方便之門。
總之,社會管理創新是一個長期的目標,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正如溫總理所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這其實也是我們中國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創新最美好的愿景。
參考文獻:
[1]童之偉.關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之內容構成[J].法學,2011,(1):15-22.
[2]史尚寬.法律之理念于經驗主義法學之綜合[M].臺北漢林主辦社,1984:57.
[3]蔡樂渭.社會管理創新的法治之維——論法治視角下社會管理創新的重點[J].領導科學,9-10.
[4]韓大元.社會管理創新要依靠法律[J].法制日報法學院,2011,(12):23.
[5]付子堂.論建構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J].法學論壇,201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