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樂死是當今社會上存在巨大爭議的話題,對于安樂死是否應該存在至今也沒有定論。我從倫理學的角度對安樂死合理性進行了論證,主要利用了功利主義、義務論、主觀主義、個人價值等理論。
【關鍵詞】安樂死;尊重;個人權利;價值
安樂死的定義
在醫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治愈疾病,延長人的壽命成為可能,而更快、更無痛苦的結束人的生命也變得較為簡單,安樂死也就在現代醫學的背景下被再次提出。“安樂死”一詞源于希臘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安樂的無痛苦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我國的定義指患不治之癥的病人在垂危狀態下,由于精神和軀體的極端痛苦,在病人和其親友的要求下,經醫生認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無痛苦狀態中結束生命過程。安樂死涉及的不僅是醫學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生命的結束,而對于生命的非自然結束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接受的,因此,安樂死也就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那么安樂死究竟是否應該被允許呢?安樂死背后的所涉及的價值觀念和傳統道德又應該怎樣解釋呢?
傳統道德對安樂死的挑戰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孝道是必須要遵守的,兒女對長輩必須尊重和孝敬,家屬對即將死亡的病人也必須要陪守。傳統儒家就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說法,可見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對死是諱莫如深的,傳統孝道思想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人們認為,“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對父母的不尊敬?!?因此,人們不贊同非自然結束生命,也就不贊同安樂死。這是安樂死問題一直沒有進展的重要原因。
不僅是傳統的孝道思想,醫護人員的職業操守似乎也與安樂死存在很大沖突。在胡佛蘭德醫德十二箴言中就有如下規定:“即使病入膏肓無藥救治時,你還應該維持他的生命,為解除當時的痛苦來盡你的義務。如果放棄,就意味著不人道?!贬t生的基本職業道德要求醫生盡一切可能挽救或者延長病人的生命,一旦允許安樂死,就違背了醫生的準則,破壞了行醫的內在本質。
既然安樂既違背了傳統孝道又與行醫理念不合,我們就應該要否認安樂死嗎?并不是如此,相反,安樂死作為一種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而選擇的有尊嚴的“優死”方式,盡管對其研究論證尚存諸多可商榷之處,但這只能說明當下廣泛實施安樂死的時機不成熟,卻不能否認安樂死在自身的逐步完善中被社會所接受。
功利主義與安樂死
“功利主義是一種注重結果的理論,只要最后結果是幸福的,那么就是道德的,不論中間的手段是什么。它按照看來是增加還是減少利益相關者的福祉的傾向來決定贊同或者反對一個行為。”2功利主義的這一主張正好對安樂死做了很好的論證。安樂死是在病人生命垂危,忍受巨大折磨的情況下,在病人的要求下,采用人道主義的方法結束病人的生命。因此,安樂死的直接目的是結束病人的痛苦。這就如邊沁的功利原則中所說,“人類的義務就是將功利最大化,即最大的幸福量,另一個說法是使快樂最大化和使痛苦最小化?!?安樂死給病人結束了痛苦,也就是說使痛苦最小化了,那么安樂死就是合理的。道德和法律都應該是為人的幸福服務的,因此不在必要情況下都不能干涉人的自由,安樂死也是給當事人帶來幸福的,法律也不能干涉甚至應該保護。
在功利主義中追求的不僅是結果的幸福,而且要求為大多數人謀求最大限度的幸福。與此同時,當事人在忍受病痛的折磨時,其親屬同樣沉浸在痛苦之中,而安樂死使病人在快樂中死去,這對于親屬來說也是一種釋然,也將親屬從痛苦中解脫,同時還減少了親屬金錢和精力的消耗,讓親屬減輕了壓力。
主觀主義與安樂死
古希臘時期的智者派哲學家普羅塔格拉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是早起主觀主義的宣言。主觀主義者認為,道德是每個人自己創造的,并不要求人們接受任何特定的道德要求,每個人的道德和他人的一樣,因此,每個人并不是他人的道德權威,不應該高高在上對他人的道德思想和行動指手畫腳。安樂死是在完全尊重病人的自主意愿的前提下進行的,也就是說是病人自愿的,符合他自己的道德判斷,那么安樂死就是道德的。主觀主義還強調一個平等原則,即每個人的道德都是平等的,我們不能對他人的行為作出任何指責,我們也不能干涉他人的任何行為。通過個人意愿以為患者有利的角度替其做出選擇實際是不道德的。
義務論與安樂死
義務論,顧名思義,是把行動的對錯建立在是否履行義務之上的。義務論定言命令中的自然法原則說,“行事時就好像你行為遵照的原則按照你的意愿應該成為普遍的自然法則。也會是說,每個人的尊嚴和權利都應該保護?!?安樂死就是尊重當事人自由選擇權的一個很好地表現。安樂死以當事人的自愿申請為前提,本著充分尊重其自由選擇權的原則,以人道的方式結束當事人的痛苦,這是一種尊重,是對個人利益的最大尊重。
個人價值與安樂死
馬克思說:“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人之所以為人是生命價值與生命質量的統一。在醫學技術發達的今天,延長生命成為一種可能,但這種生命的延長究竟有何意義?在病痛的折磨下掙扎,已經沒有時間去實現甚至去思考自己生命的價值,這樣生命的茍延殘喘還有何意義呢!人生命的真正價值是要去行動和實踐的,憑借醫學手段去延長生命卻沒有真正延長生命的價值,這是沒有意義的。而相反,我們在充分尊重患者個人意愿的前提下,對其選擇安樂死應持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明確安樂死是在一種患者自愿的情況下,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選擇的以一種有尊嚴的結束生命的方式,這種方式無論對于他的親人或者社會均有實際的價值與意義,這也是患者本人在離開人世的最后時刻以最為崇高的方式給死亡以道德倫理的最后詮釋。
結語
在以上論證中,我們可以看出安樂死不僅是倫理問題、哲學問題,更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安樂死問題真正得到解決不是僅靠社會的輿論和倫理的論證就可以實現的,更重要的是立法,通過法律來規范這一行為。但我們知道,立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通過以上論證,出于尊重他人權利和自由,充分實現個人價值,不干涉他人選擇決定權和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理由,安樂死是一種道德的行為,應該被允許。
參考文獻:
[1]馬端林,《安樂死的倫理思考》,發表于《赤峰學院學報》,2002年1月
[2]程煉,《倫理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注釋:
①摘自《安樂死的倫理思考》作者:馬端林 2012年1月 發表于《赤峰學院學報》
②摘自《倫理學導論》第151頁
③摘自《倫理學導論》第151頁
④摘自《倫理學導論》第169頁
⑤摘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1992年發表于《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