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弗洛伊德,怎樣才可以過快樂而且有成效的一生,弗洛伊德說:愛著,工作著。
有人上班只顧忙,下班只顧玩,缺少愛。有的人只是愛著,玩著,但是不努力,這樣久了也無聊。成人之后,我們的愛另有所屬,比如家庭,可是家庭也需要你去經營,因為沒有任何關系不需要我們的費心經營。而在工作當中,我們可能只是為了糊口,一點創造性的玩耍都沒有,或者一點愛心都沒有,那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再不好玩的工作,善于努力、玩耍和熱愛的人,也都能從中找出樂趣來。
有個小孩上廁所,蹲了半天一無所獲,小孩說:“媽媽,我可能電池用完了。”當David Elkind博士在《玩的力量》一書中描寫到這個小孩時,他并沒有給出小孩的更多細節,但是我們可以判斷,這個小孩是在玩電動玩具中成長的。
按照熱愛、努力、玩耍的說法,一些電動玩具是好玩,是讓人喜愛,可是都是成品,孩子玩它的時候沒有下工夫,沒有心智上的挑戰性,所以一會兒就能玩厭。我們小時候下河抓魚,怎么都不會抓厭,因為這需要下工夫,有挑戰性。那么有結果的時候,那種滿足就是深層的。我前幾天給孩子買了個假釣魚竿和一大堆假魚,是用磁鐵在釣魚,孩子們沒玩一天就厭倦了。真去釣魚,魚很難釣著,釣到以后一定大為驚喜。
Elkind博士還說,孩子的玩具,應該少而不要多,因為玩具多了,花在每個玩具上面的時間就少了,就缺乏了那種必要的努力。
玩具最好是半成品,不要是那種裝上電池后就瞎跑的那種,因為孩子得不到挑戰,沒有挑戰,他很快就會玩厭了。我最近給孩子們買了一些貼紙,然后自己用舊打印紙讓其做書。現在每個孩子都出了好幾本“書”了。連一點大的兒子都出了兩本汽車“書”,自己捧著做的書在那里念:“很久以前……”
我也不知道這辦法管不管用,但是起碼我在給他們找事情做,哪怕是玩也不僅僅是玩。我相信,孩子玩的時候讓他們付出點努力,讓他們努力的時候(比如學習功課)增加點興趣,對他們的成長一定有好處。
我們經常送孩子去附近博物館,那里經常有兒童節目,不管是捏泥巴也好,還是演小節目也好,都是要讓他們玩出點名堂來,不能捧著一大堆玩具在家瞎玩。幾個星期前,他們去陶坊捏泥巴,后來上油彩,后來進窯燒。我和兒子一起做了一輛汽車,我將其命名為“勞斯萊斯”,出窯一看,發覺癟了,于是將其命名為“酒后駕駛”。
玩具的功用很容易被異化。好多小朋友玩玩具的時候,主要是因為別人在玩,他們是希望通過玩具,實現Elkind博士所說的“社會認同”。一定要打消孩子這個觀點。“爸爸,他們都玩朵拉,我怎么沒有朵拉?”你可以告訴她:“他們都玩朵拉,可是你會做一本朵拉的小書,你看誰更棒?”品牌忠誠度是銷售的通行證,卻可能是創意的墓志銘。你的孩子吃超人餐,用超人衣,睡超人床,開超人車,長大以后,有可能變成一個穿著超人內褲丟人現眼的廢人。
玩具異化的第二個表現,是父母在其身上投入了不恰當的情感。比如父母經常出差,和子女聚少離多,于是買昂貴的玩具給他們,以減輕其內疚心理。你這不是為孩子著想,你這是自私的行為,你是讓自己不內疚而已。我們牧師有一句名言,小時候你不帶孩子,把孩子送托兒所,他們沒有抱怨。長大了孩子們不帶你,把你送老人院,你為什么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