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來在高考定乾坤的指揮棒下,全社會的注意力集中在升學率上,由于高一學生文理沒有分科,每天九門文化課輪番轟炸,繁重的課業負擔把青春的激情壓榨一空,而課堂流淌著的幸福感就成為師生們的奢望,政治課因其較強的理論性、教師專業素養的有限性演變為如同嚼蠟的說教課。我們力圖通過這次課題研究,培養高一學生主動探索,自主支配政治課堂的時間和空間,在一個民主、輕松的課堂氛圍里,點燃智慧的火把,喚醒內心深處的潛能。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高一學生幸福感 四環節課堂 課前五分鐘 多媒體應用
世界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 高一學生掙扎在九門文化課堆積成的“五指山”下,每當看到本應該朝氣蓬勃的他們用滿臉無奈的表情迎接政治老師來到教室,我們感到深深的內疚,這些青春小鳥們的幸福感太過值得浮躁的我們靜下來深思。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豫東平原上一所普通的縣級高中,師資力量薄弱,絕大部分學生來自縣城的各個鄉鎮,這些孩子的素質與能力相對較低,多年來在高考定乾坤的教育體制下,從進入高中的那一刻起,師生們就開始了為三年以后的高考日夜挑戰著身體的極限。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我們學校也在積極改變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先后派出骨干教師去優秀課改學校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依然沒有感受到學習政治的樂趣和政治課堂的幸福感。
二、制約高一思想政治幸福課堂的因素
1.對思品課的地位認識有誤。調查表明,在初中、小學相當一部分思品老師不僅不是本專業老師,而且不少老師在帶著主課的情況下兼帶這門課,被蔑視的思品課必然淪為空洞的說教,甚至是“缺德的課”,這間接抹殺了學生對政治課的熱情和興趣,也給老師端正學生學習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態度加大了難度。
2.政治課無用論由來已久。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限制了教師和學生的選擇。學校的高一學生要學習九門文化課,作業、試卷每天一堆,時間有限、壓力山大,于是相當一部分準備報考理科的學生早早地就對政史地決然放棄;傳統觀念認為初中思想品德課沒有使用價值,中招時還是開卷考試,考前突擊一下即可,這種觀念也隨著學生升入高一,認為政治考前背背就行,于是經常會看到部分學生在政治課堂上堂而皇之睡大覺,在數理化課堂上生龍活虎的尷尬局面。
三、取得的成果
1.認識要兩個到位:首先,教師改變師本位的觀念,與時俱進,隨時學習,終身學習,從習慣于“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政治課堂的活力解放出來,重視學生的個性,給學生發揮的空間,倡導課堂多元文化,平等、合作;其次,學生的認識到位,教師幫助擺脫文科生的自卑心理,入情入理的給學生講清學習思政的必要性,點燃起學習的動力和自信心。
2.課前三個準備。準備好飽滿、愉悅的情緒,不帶個人情緒進課堂;準備好課堂上將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涵蓋哪些問題,哪些問題是重難點需要著重強調;準備好幽默、趣味的知識佐料,讓課堂始終流淌著輕松、歡快的音符。
3.打造四環節課堂。從課堂的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反饋提升、解惑釋疑四個環節入手,打造一個以學生為主體,適合學生特點和需求的課堂。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一個自主支配政治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還要深入學生,參與學生的討論,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真理,增強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欲望,提升學生的成就感。
4.利用好三個工具。(1)探究材料。關注社會生活是政治教師的基本職責,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引領學生從教材、新聞媒體、自然、社會領域、本地鄉土資源中搜尋探究材料,讓課堂教學更豐滿、生動。(2)多媒體的課堂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單純的說教無益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反而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疲勞。多媒體具有聲畫并茂、視聽結合、感染力強等特點,使學生如臨其境,順利突破難點,不僅有助于知識的獲取,更有利于知識的保持。(3)利用好實踐活動。利用前一節課結束前兩分鐘安排學生分組合作調查下節課所需的資料、數據,社會調查內容可以是模擬一場基層政治生活會、設計班級聽證會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促使他們從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提升合作能力、集體意識和政治素養。
通過這半年多來對這一問題的探索,我們發現在政治課上學生越來越能發表自己的想法,思維越來越活躍,考慮問題越來越全面,我們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立足幸福課堂教學,依托本課題的研究,深入實踐更多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這些可愛的小鳥們在思想政治這棵大樹上收獲越來越多的幸福。
參考文獻:
[1]王玲.高中生自尊、應對方式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06.
[2]陳洪巖.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